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血浆明胶酶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对清除血肿后脑水肿患者血浆明胶酶B(MMP-9)的影响。方法127例脑出血患者随即分为内科治疗组60例、微创术血肿抽吸引流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血浆MMP-9含量。结果微创组和内科治疗组血浆中MMP-9含量均升高;两组治疗后第3、7天的含量与治疗前(发病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MMP-9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组能减少患者血浆MMP-9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 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脑出血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绝对多数,其出血后的急性期通过局部血肿的压迫作用使出血自止,但其后又有相当部分患者出现血肿增大,发生再出血,直接导致了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本文通过6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病人的临床研究,对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双腔三通颅内穿刺引流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较好地解决颅内血肿引流时的引流、抽吸、冲洗及注药一体化的问题,我们研制了双腔三通引流管,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8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资料1.1一般资料:以此装置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8例,男147例,女101例,年龄28—82岁,平均59.5岁。壳核出血109例,丘脑出血52例,脑叶出血42例,桥脑出血6例,小脑出血10例,脑室出血29例。1.2三通管的制作:选择硅胶为原料,制作成内径为3.5mm,外径4.6mm的“Y”字型三通引流管(甲管),见图1,全长18 cm。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强化呼吸训练对老年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老年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照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进行强化呼吸训练,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分级,同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评定肺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及PEF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化呼吸训练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呼吸功能,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吞咽功能改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方法及操作简便可行,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近几年有关脑中风后遗症治疗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从脑中风后遗症的定义、中药内服、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脑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主要为“因虚致瘀”,临床主要采取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及血府逐瘀汤。同时中成药、针灸治疗均有改善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将侧位脑血管数字图像进行反向转动后配准减影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1)实验研究:在笔者用Visual Basic编写的旋转配准减影软件中对试验靶片直接进行减影处理和将靶片旋转角度后再进行减影处理.观察软件的自动旋转角度探测功能是否探测出直线旋转的角度以及减影功能是否正常.(2)患者图像回顾性研究:将15例在侧位脑血管成像过程中靶血管围绕冠状轴发生了转动的图像读入软件.对同一组蒙靶片分别进行传统的配准减影和先反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传统配准减影处理.(3)评价:由4名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医师一起对这两组图像进行对比读片.结果 (1)软件配备的自动旋转角度探测功能提示靶片应逆时针方向旋转1.3..软件减影结果正确.(2)在回顾性研究中,用传统减影方法获得较清晰图像3例,在经反转配准减影处理后,伪影明显减少,图像更加清晰;经传统配准减影后有明显伪影的图像10例,在经反转配准减影处理后,获得清晰图像,末梢的血管影像也得以显示;经传统配准减影后无法辨认的图像2例,经过反转配准减影后达到诊断要求.(3)评价结果:反转配准减影的噪声控制和血管细节显示能力都优于传统配准方法;图像没有变形失真;图像清晰度稍有下降.结论 反向转动配准减影技术能明显提高侧位脑血管数字减影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临床实践中作出正确的决策要求有可靠和易于获取的信息。在考虑如何才能最好地处理轻度脑外伤或其它问题时,对各种治疗方案的作用进行系统回顾固然必要,但还不足以提供最佳建议。为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转归,对那些从系统回顾中获得的信息应仔细分析,对那些有充分根据的特定建议可有效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