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农为民 《广西医学》2001,23(5):1247-1249
我科于1998年3月~2000年9月采用锥颅碎吸并置管注入尿激酶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5岁;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0.5岁.两组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治疗组25~40ml8例,41~60ml18例,61~80ml17例,80ml以上2例;对照组25~40ml8例,41~60ml 19例,61~80ml18例,80ml以上1例.  相似文献   
2.
农为民 《广西医学》2000,22(6):1388-1389
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9年 1 1月收治脑出血住院患者 1 82例 ,其中小量脑出血 40例 ,占2 7.5%。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均经头颅 CT扫描确诊 ,其中男 2 8例 ,女 1 2例 ,年龄 40~ 72岁 ,平均 56.4岁。1 .2 临床特点 :40例均急性起病 ,活动中发病 31例 ,安静发病 9例。入院时查体 :血压≥ 2 1 .3/1 2 .6k Pa者 32例 ,正常 8例。头痛 2 3例 ,呕吐 1 0例。无一例昏迷 ,嗜睡 9例 ,轻度言语障碍 2例。一侧上下肢肌力 0~ 级 2例 , ~ 2 8例 , ~ 1 0例 ,双侧巴氏征阳性 2例 ,单侧阳性 1 6例。腰穿1 8例 ,…  相似文献   
3.
农为民 《广西医学》2000,22(6):1384-1385
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9年 1 1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 1 82例 ,其中并上消化道出血 38例 ,发病率为 2 0 .9% ,死亡 2 4例 ,病死率 63.2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 ,男 2 4例 ,女 1 4例 ,年龄 38~ 85岁 ,平均 60 .4岁。本组脑出血均经临床及头颅 CT扫描确诊。上消化道出血以呕吐或胃内抽出咖啡样物及柏油样便为诊断依据 ,不包括原有溃疡病者。1 .2 出血时间 :最早发病后半小时 ,最迟 1 2天 ,平均 5.8天。1 .3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 2 1例 ,丘脑 7例 ,脑叶6例 ,桥脑 2例 ,混合型 2例。1 .4 出血量 :按多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和单用胰岛素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每日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人胰岛素诺和灵50R及服吡格列酮15~30 mg;对照组30例,每日单用人胰岛素诺和灵50R于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空服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质量指数、血压、胰岛素分泌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TG较对照组下降,而HDL-C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农为民 《医学文选》2000,19(5):685-686
血小板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总结 82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数 (PL 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的变化 ,旨在探讨血小板形态及功能改变在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共 82例 ,均为住院患者 ,诊断依据符合 1986年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 3次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 ] ,并经头颅 CT证实。所有病人均在发病 48小时内入院 ,其中男 5 2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6 4± 8.6 )岁 ;对照组共 90例 ,均为无高血…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和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犤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犦、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总结82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的变化,旨在探讨血小板形态及功能改变在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