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期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左右再行颈动脉支架术(CAS),手术前后均进行水化以保护肾功能,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肾功能,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心肌梗死、脑梗死并复查造影观察支架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行分期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显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满意,手术前后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次介入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PCI术后3d出现原脑梗症状加重,紧急行CAS术,预后良好。虽有1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窦反射,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无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支架侧脑梗死。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分期先行PCI后行C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类分型,初步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8年3月至2006年8月,急诊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患者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起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小时以内;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平均87.5万U。结果把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按闭塞程度分为完全闭塞、狭窄、未见异常三类。完全闭塞55例,狭窄组15例,未见异常组17例。闭塞组中,按责任血管和闭塞部位分,颈内动脉组18例,再通11例,溶通率为61.1%;大脑中动脉组20例,再通14例,溶通率为70%;椎-基底动脉型组12例,再通8例,溶通率为66.7%;双侧颈动脉系统多血管或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明显病变者称为多发型,多发型5例中再通2例,溶通率为40%。神经功能评价:闭塞组35例再通患者中24例改善,占68.6%;闭塞未溶通者22例,5例改善,占22.7%;完全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9例中1例恶化;狭窄组13例改善,2例无变化;未见异常组15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恶化。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能够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治疗完全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心源性栓塞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及颈内动脉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欠佳的急性脑梗死病例5例,均为男性,平均58.5岁;起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7h;其中4例用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50~92.5万U;1例用rt—PA以20~30mg/h的速度注入,总量25mg。结果: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溶通但效果不佳;2例颈内动脉闭塞,其中1例部分溶通后出血,恢复良好,1例未溶通死亡;2例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恢复良好,1例加重。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时除应严格遵守治疗时间窗外,对伴有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溶通闭塞血管;而对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者,应重视扩容、升压及抗凝等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患者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50%≤狭窄率〈90%)患者30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支架成形术,术中均采用保护装置和自膨式支架。观察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和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13例,持续低血压5例,颈动脉痉挛6例,共24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6例,持续低血压7例,颈动脉痉挛8例,高灌注综合钲1例,脑出血1例,共23例次。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冠状动脉缺衄事件5例,共6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缺血事件3例次,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神经外科界,常把颅内动脉瘤比作颅内的炸弹,而且是“非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而一旦破裂出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死亡率很高。所以,做动脉瘤的手术就像是为病人拆除颅内的炸弹,李良大夫就是这样一位专门在显微镜下拆除颅内动脉瘤这一不定时炸弹的“工兵”。  相似文献   
6.
我院神经外科是新中国神经外科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国前,我国仅有两三位普外医生兼处理少数脑外伤和三叉神经痛病人,神经外科基本属于空白,1952年4月,在赵以成教授的主持下,首先在天津总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1954年,中央卫生部邀请前苏联基辅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阿鲁秋诺夫和赵以成教授主持,委托北医主办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培训班,苏联专家于同年十月来华后,因身体不适休息了近两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淀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观察1例脑淀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粉红色无结构如带壳栗子状的沉着组成,病灶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胶质成分;EL缘神经细胞排列松散,有粉红的无结构沉着物质,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血管壁未见淀粉样改变,脑水肿不明显。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嗜刚果红染色。病灶周围T淋巴细胞CD3和GFAP(+)。结论脑淀粉瘤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脑内良性肿瘤,肿瘤发生原因复杂,嗜刚果红染色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前侧颅底沟通肿瘤50例,着重于肿瘤部位、范围、病理与病例选择、术前计划、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1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无死亡病例。绪论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位置、范围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利用不同工具和方法,争取一期全切肿瘤。重建颅底硬膜及颅骨结构,避免脑脊液漏。保留功能和容貌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扎普司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剂(PBS)组和扎普司特组,每组14只。参照改良的Koizumi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PBS及扎普司特(10mg/kg)1ml,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连续测定缺血侧及对侧皮质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皮质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扎普司特组缺血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较PBS组升高了30%±11%,而对侧没有升高;cGMP为(160±46)fmol/mg蛋白,与对侧皮质的(131±30)fmol/mg蛋白及PBS组的(106±29)fmol/mg蛋白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扎普司特组和PBS组大鼠的皮质梗死体积分别为(135±16)、(202±6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扎普司特通过提高脑缺血侧大脑皮质的cGMP而提高了局部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尸头进行CT平扫.获得DICOM数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提取并重建岩骨表面、听骨链等骨性结构三维图像,利用反转图像强度技术获得岩骨骨管和压迹内结构三维图像.在虚拟影像中测量膝状神经节、耳蜗、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内听道外口之间距离.结果 虚拟现实三维影像能直观清楚地显示岩骨内神经、血管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三维影像数据测量方便快捷,不受死角限制.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所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可视化效果良好并可测量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