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总结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方法.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行TEE检查的198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配合及良好的术后护理,无医疗事故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对行TEE检查的患者在不同的检查阶段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检查的正确认识及减少...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性,50岁,医务工作者,有胰腺癌家族史。因上腹胀痛伴呕吐腹泻半个月人院,查体见皮肤巩膜黄染,剑突下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生化结果:总胆红素134.6μmol/L,直接胆红素91.6μmol/L,间接胆红素43.0μmol/L,转氨酶升高明显,CA19-9:255.7U/ml。ERCP示“十二指肠乳头占位性病变(非结石性)”,于2006年7月在全麻下行Whipple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发现壶腹部2.0cm×2.0cm×1.5cm大小乳头状突起包块,质硬,触之不出血,剖面呈黄白色,鱼肉状。7d后病理结果示十二指肠壶腹部多形性癌,胆总管断端灶性上皮有轻度异型性,其他部位包括淋巴结暂未累及。经33d精心治疗,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27个月,肿瘤暂无复发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统计残余癌灶和颈淋巴结转移数据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理的切除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163例PTC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39例,年龄(38.22±14.57)岁(10~75岁)。在行残余甲状腺切除的131例患者中,<45岁者88例,残癌率为60.23%(53/88);≥45岁者43例,残癌率为76.74%(33/4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158例进行了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45岁者10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77.14%(81/105);≥45岁者53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43/5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8)。首次手术小于侧叶切除者78例,残癌率为74.36%(58/78);侧叶(峡部)切除者41例,残癌率为53.66%(22/41);侧叶加对侧次全切除者12例,残癌率为50.00%(6/12);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者32例,残癌率为0(0/32)。再次手术后发现,总残癌率为65.65%(86/131),双侧癌发生率为52.76%(86/163)。首次手术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30例(79.75%)。再次手术对132例进行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21%(94/132);103例进行了颈侧区淋巴结清扫,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80.58%(83/103)。结论本组中PTC的多灶性特点较明显;≥45岁的PTC患者的残癌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45岁患者,但结果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多数PTC病例,甲状腺切除范围越小,残余癌的几率越大,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残余癌的可能性最小;颈淋巴结转移为其重要的转移途径,行颈淋巴结清扫是预防复发、减少再次手术的必要手段。美国甲状腺协会的《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是目前治疗PTC较为合理的指南,同时建议首次手术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有些疾病的治疗常需使用营养液,应用中常可发生低血糖症,为提高使用效果,需要进行及时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现将我们对应用“全合一”营养液病人发生低血糖症的观察与护理工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从1999年1月至10月运用“全合一”营养液行胃肠外营养治疗107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26例,年龄33~75岁。运用“全合一”营养液病人的疾病种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5例,肠瘘3例,中晚期肝癌、胃癌术后50例。其中发生低血糖症18例,发生率16.8%。胰腺疾病组低血糖症发生率高约32%,其他病例约5%。2 低血糖症的表现与处理2.1…  相似文献   
6.
化疗药物能有效的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已成为血液肿瘤病人的首选治疗办法。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使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尽管在化疗过程中,使用不断更新的止吐药,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化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常使病人感到痛苦,且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呕吐引起脱水、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反应,严重者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化疗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对恶心呕吐的恐惧是患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减轻病人化疗的胃肠道反应.对改善化疗病人生活质量,提高化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先从护理角度,对化疗前后如何做好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胆道出血经地管急诊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出血多由上腹部外伤或肝脏、胆管疾病外科手术引起,一般出血量大、病情重.常因出血部位不明确、患者全身情况差而成为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1,2];在急诊血管造影基础上行出血动脉栓塞治疗不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患者还可避免再次外科手术打击和术中再出血的风险,同时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然而我们护理人员如何配合医生开展胆道出血经导管急诊栓塞治疗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课题,现将我院近年经导管急诊栓塞治疗的17例胆道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材料:收集近年我院急诊出血动脉栓塞治疗胆道出血的患者17例,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4~67岁,平均38岁.外伤出血2例,肝、胆疾病术后出血15例.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见表1.  相似文献   
8.
肝癌切除手术仍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为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人们应用了综合性的多种治疗方法。据文献报道,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后1年复发率为41.0%,1年生存率80.0%左右,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影响肝切除疗效的重要因素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问题。为此,我科2002—2006年对86例肝癌患者在施行肝切除的同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手术方式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颈侧区淋巴清扫.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肿瘤是否多发、肿瘤T分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同时对肿瘤原发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男性(P=0.007)、原发灶最大径>1 cm(P =0.014)、肿瘤T分级为T3、T4 (P=0.006)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P<0.001)有关,而与年龄(P =0.947)及肿瘤是否多发(P =0.710)无关.颈侧区淋巴转移以Ⅲ区(47/116,40.5%)、Ⅳ区(41/116,35.3%)最常见,其次是Ⅱ区(18/116,15.5%),而Ⅴ区转移少见(2/29,6.9%).其中89.8%(79/88)的Ⅲ、Ⅳ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中下极的患者,77.8% (14/18)的Ⅱ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上极的患者,83.3%(15/18)的Ⅱ区转移同时伴随着Ⅲ区转移.2例Ⅴ区淋巴转移的患者都伴有Ⅱ、Ⅲ、Ⅳ区同时转移.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为T3、T4级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建议术中常规清扫颈侧Ⅲ、Ⅳ区淋巴结,如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Ⅲ区淋巴结阳性者还应清扫Ⅱ区,只有当Ⅱ、Ⅲ、Ⅳ区同时有淋巴转移时才应考虑Ⅴ区淋巴清扫术.对于肿瘤最大径≤1 cm且局限于甲状腺内及无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建议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渗漏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彬辉 《重庆医学》2005,34(8):1256-1257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各种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大多刺激性很强,输液注射时一旦发生渗漏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耽误了病人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