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分析杭州清水湾别墅区滑坡结构、变形特征及其形成主要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对斜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并提供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突水疏放试验及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以往对突水过程认识和利用上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突水点附近背景场及风险评估,利用山西某矿井巷道突水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流场进行了疏放实验。结果显示,矿井突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疏放试验来加以利用,可用来确定补给水源、记录突水量变化过程、获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揭示岩溶介质条件及突水原因等。该方法的实施,获取了常规方法难以获取的水文地质信息,为进一步分析突水原因、合理高效处置突水灾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对岱庄矿已查明的陷落柱柱体样本分别采用了薄片鉴定、自由膨胀率实验,分析了陷落柱柱体成分与导水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陷落柱柱体胶结程度较好,并含有方解石脉充填、具有类似于泥石浆的成分、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时,可以降低其导水性。  相似文献   
4.
项板导水裂隙带是煤层顶板水进入工作面的重要通道.根据工作面采空区的空间形态和超限应力、有限空间的特点,采用岩层角位移临界值为判据,得出了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并且将理论计算值与任楼煤矿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公式正确可靠.通过该公式分析表明:采高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线性相关、碎胀系数、角位移值临界值越小,导水裂隙带高度越大,其中采高和碎胀系数权重较大.  相似文献   
5.
赵小二  齐跃明  罗斌 《煤矿安全》2013,44(3):187-190
分析平朔井工三矿的充水因素,认为开采9#煤层的最大隐患是顶板石炭-二叠系砂岩突水,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以及大沙沟水补给下部含水层导入矿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并利用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对煤层顶板水冒落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63~2005年肥城矿区40多年的水位和水质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充水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四灰含水层呈疏干趋势,水质表现为HCO3-、Cl-、K++Na+减少,SO42-、Ca2+增加;五灰与奥灰含水层水位呈波浪式升降,水质表现为Ca2+增加,其他离子变化不明显,二者动态特征基本一致;而引起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大气降水、地质构造等。结合其他水文地质资料,该动态研究可以用来估算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量及更新速率,判断发生的水化学作用及速度,推断含水层水力联系方式及程度等。  相似文献   
7.
姚建伟  齐跃明 《煤炭技术》2020,39(3):100-102
根据辛置煤矿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对矿井下组煤充水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得出辛置矿井充水条件延伸水平越深,水文地质条件类型越复杂,开采难度也越大。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是下石盒子组K_8砂岩含水层、太原组K_2灰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以及采空区积水,矿井主要导水通道为断层、陷落柱、采动导水裂隙带和封闭不良的钻孔,这些导水通道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采用井下探放水、注浆堵水、留设保护煤岩柱、保障排水能力等措施来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8.
南北方许多复杂矿井特别是深部采煤矿井,其矿井涌水动态复杂,常呈不同程度的混沌效应,常规方法难以预测.文章针对该情况,研究探讨了复杂矿井混沌效应出现的机理.指出采矿作用下,地下水系统结构变化,矿井涌水水源的多来源性以及矿井地下水系统自身演化为复杂非线性耗散系统等导致了混沌效应的发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运用考虑混沌效应的RBF神经网络方法和基于Lyapunov指数的相空间重构方法对矿井涌水量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运用上述混沌时间序列方法进行短期预测是非常有效的,可为煤矿水害防治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各种因素恶化并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尤其是矿井涌水。以辛置矿为工程背景,通过应用涌水量统计数据,分析了该矿区540水平、310水平、东四1#水仓以及450水平的涌水动态特征和水质特征,确定了影响矿井涌水的3个主要因素:含水层的富水性、矿井构造条件和老空水。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杭州清水湾别墅区滑坡结构、变形特征及其形成主要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对斜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并提供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