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12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M屈服准则求解锻压矩形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种新的屈服准则求解锻压矩形坯,这种屈服准则是在π平面上取Tresca与双剪应力屈服轨迹间误差三角形的几何中线确定的屈服轨迹,从而建立了该轨迹在Haigh Westergaard应力空间上的应力方程,称此方程为几何中线屈服准则,或简称GM屈服准则。通过锻压实验,将GM屈服准则的解析解与Mises屈服准则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基本一致,并且GM屈服准则计算得到的压力与实测值误差仅为1.25%。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真空压铸态AM50镁合金薄板在不同轧制变形量下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利用小型轧机对该合金进行多道次轧制,并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和室温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镁合金在常温下可进行多道次的轧制,但每道次之间要进行310℃×10min的退火处理,总变形量可达到45%;随总变形量的增加,轧制流线逐渐形成,晶粒变形成长条状,平均尺寸逐渐变小;变形量为40%时,沿轧制方向晶粒大约为2~4μm,轧制延展方向晶粒大约为5~10μm;随变形量的增大,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均在增加,而在总变形量达到40%时,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达到极值,屈服强度为282MPa,抗拉强度为329MPa,伸长率为8.8%.  相似文献   
3.
从控制冷却过程机控制设备入手,系统地阐述了过程机设计的控制方法与策略,具体功能设计以及数据库等在现场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可实施方案,针对其中采用的前馈控制与自学习策略,数学模型的设定,修正计算和控冷过程跟踪控制等作了深入的分析,实验表明,通过温度前馈控制与模型自学习,获得了较高的模型预设定精度和良好的温度修正效果,达到了板温均匀一致性的目的,该设计及其控制对改进中厚板控制冷却系统提供了方法和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轧制变形区接触弧精确方程并由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将其化为显函数。然后用积分中值定理导出(ˉε)的精确公式。表明轧制时硬化参数(ˉε)是出口冷变形程度εh,辘半径 R,退火时厚度 H_0与道次绝对压下量Δh 的函数。文中对当前使用的几个近似公式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5.
6.
7.
8.
岸坡岩体稳定性赤平投影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德文 《山西建筑》2010,36(18):100-101
结合分香溪中桥桥基岸坡工程地质条件,采用赤平投影分析方法,对桥基岸坡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宜昌端有滑塌体处于岸坡临空面上,稳定系数分别为1.50,2.40,处于稳定状态;万州端岸坡岩层的倾向与坡向方向相反,没有滑塌体出现在岸坡的临空面上,整个岩体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兰亮云  邱春林  赵德文 《轧钢》2009,26(5):39-42
介绍了常规TMCP工艺和HTP工艺在管线钢生产方面的发展历程和管线钢整体的化学成分设计情 况,对比分析了主要微合金元素Mo和Nb分别在常规TMCP工艺和HTP工艺中的作用,论述了常规TMCP工艺的机理,即通过奥氏体再结晶区粗轧来细化奥氏体组织和非再结晶区精轧来增加奥氏体内位错密度,提高铁素体的形核率细化相变后的组织,最后根据终轧厚度对钢板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来获得良好性能。分析了HTP工艺与常规TMCP工艺的主要不同点,并指出HTP工艺经济效益优于TMCP工艺,已成为目前高强度管线钢生产的主要工艺。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中厚板轧后冷却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现场使用的数学模型。对水冷模型这一关键控制环节给出了详细说明及程序流程图,并说明了已用于生产的模型算法及自适应方法。这为中厚板轧后冷却控制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