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气动比例控制系统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对影响系统定位精度的流量、压力以及工作负载等主要参数进行了试验测量.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分析,找到各因素对系统的定位精度的影响规律.为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气动比例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影响其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影响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源压力、气体流量及工作负载进行理论分析发现,系统的控制系统受气源压力影响最大,气体流量次之,工作负载最小.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同时找到系统的最佳工作点,为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气缸摩擦力对系统控制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摩擦力补偿方法。首先对气缸的摩擦力进行了测试分析,然后通过在控制信号上叠加颤振信号来补偿气缸摩擦力,消除了气缸摩擦力对系统稳定性及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表明所用的补偿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补偿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法兰式柔性快速管接头.该接头适用于国产输送流体用热轧无缝钢管(普通管,外径57mm~630mm,两种系列共19个规格尺寸),工作压力有0.25,0.6,1.0,1.6,2.5MPa等5种低压系列.产品结构合理,密封性能好,安装简便.  相似文献   
5.
针对气缸摩擦力对系统控制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摩擦力补偿方法。首先对气缸的摩擦力进行测试分析,然后通过在控制信号上叠加颤振信号来补偿气缸摩擦力,消除了气缸摩擦力对系统稳定性及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表明所用的补偿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补偿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Stribeck模型的摩擦颤振补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摩擦力给气动比例系统带来的稳态误差和低速爬行问题,从实用角度来探索解决非线性摩擦力补偿的方法。基于粘弹性理论及Stribeck模型建立气动比例系统的摩擦数学模型。将该摩擦模型引入阀控缸系统的动态模型中,建立完整的系统运动模型。将高频低幅颤振信号叠加于系统中,对系统的摩擦机理变化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叠加合适的颤振信号后,系统的部分静摩擦力转化为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减小,响应速度提高,从而将系统的粘滑运动转换为一种平稳运动。试验发现,当颤振信号频率为系统固有频率的3.3倍,系统的定位精度由原来的0.516mm提高到0.284mm,滞后时间由原来的0.17s缩短为0.02s。证明对气动比例系统提出的摩擦颤振补偿理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TPL3.6×1.5A绿麦芽出料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今后设备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主要论述了有关文献对螺旋溜槽外螺旋角确定时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用人为假设给料速度为依据而不是用理论计算数值而造成的一些计算错误,并用国内已设计并成功投产运行的实例经验,总结出了确定螺旋溜槽外螺旋角的方法。提出了增加减速卸料段的必要性并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9.
气动比例系统的智能混合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气动比例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将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引入到专家控制中,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实时智能混合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既具有专家控制的逻辑推理、理性、抽象智能行为,又具有神经模糊控制的直觉推理、感性、形象智能行为,这两者结合采取并行控制与知识共享的策略,既能满足系统的快速性和灵活性,又能保证系统的运行平稳性。将设计的智能混合控制器引入到系统模型当中,通过与其他不同控制策略对阶跃信号的系统仿真进行比较,证明该控制系统跟踪性能强,响应速度快,兼顾快速性和灵活性,系统运行平稳,反映出良好的静态和动态特性。通过试验验证针对该气动比例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设计的智能混合控制策略是正确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在对液压控制系统进行建模过程中,由于液压伺服系统普遍存在非线性,使用传统的机理建模方法就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也就不能准确地反应系统实际情况.而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一般都是可以测量的,且过程的动态特性必然表现在实验结果数据之中,因此可通过系统辨识的方法,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本文作者确定出模型的结构,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了阀控马达系统参数模型,仿真证明此模型是比较精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