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系统分析低煤级煤储层原位吸附气含量,收集了8个样品在25℃和45℃平衡水条件下的等温吸附资料,开展了2个低煤级煤样平衡水条件下等温吸附实验,提出了基于不同温压等温吸附实验的低煤级储层原位吸附气含量预测方法。结果显示:低煤级煤吸附气含量随温度增大而减小,甲烷吸附递减量随压力增加呈指数变化而非线性变化,基于预测方法对海拉尔盆地4煤样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矿区F1井钻遇层位原位条件下的吸附气含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低煤级储层吸附气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明显,与中-高煤级储层吸附气含量随埋深增大变化趋势不同,同时预测结果为F1井实测含气量所验证。本论文成果有助于低煤级储层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递进排采的压力控制及流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多煤层发育地区各含气系统排采次序及压力控制下的流体效应,以指导煤层气井排采制度设计,从贵州省织纳煤田选择了1口煤层气参数+试验井,在划分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含气系统静止液面压力、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特征,设计了各含气系统递进排采次序及排采压力控制方案;模拟了单含气系统分排、多含气系统合排及多含气系统递进排采各阶段的流体效应。模拟结果表明:①单独排采各含气系统时,产气量低,排采时间短,成本高;②多含气系统递进排采平均气产能和累计产能高、稳产期时间长,但多含气系统在合层排采时,由于各系统压力不同,系统间存在相互干扰,并非所有含气系统都有产能贡献;③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可根据各系统内煤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和产气压力来设计递进排采次序,先排采临界解吸压力和产气压力高的含气系统,当压力降到另一含气系统的临界解吸压力和产气压力时,再进行两个含气系统合排,依此递进排采所有含煤层气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突破,工业化的内容从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到目前的信息化不断延伸,工业化起点越来越高.新的经济新的技术条件下,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快餐式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集中高强度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矿产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是至关重要的.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经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的阶段是无法逾越的,所以我们应当强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井排采时地下水响应瞬变电磁法探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对煤层气排采期间水文地质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监测,以潘庄区块为研究对象,利用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对3号煤层排采井PE-055附近的地下水进行探测,探讨垂直煤层气排采井地下水的运移规律。结果显示,煤层气井排采降压过程会使地下水的存储和水力联系发生动态变化,瞬变电磁探测技术能够较好监测地下水运移特征,表现为视电阻率和水力联系的同步变化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在地下水连通性差的区域,排采后视电阻率具有升高趋势;而在地下水连通性较好区域,视电阻率明显降低;视电阻率的动态变化不仅反映储层改造前后的差异性,而且指示出煤层气井排采期间地下水的运移方向,试验结果为煤层气开发期间的地下水运移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用自行编制的电机噪声预估软件,对实际电机进行了测试,结果比较精确。  相似文献   
6.
贵州珠藏向斜煤系含水系统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燕燕  傅雪海  李鑫  李升  乔雨 《煤炭学报》2015,40(2):403-411
为了揭示贵州省织纳煤田珠藏向斜煤系含水系统对多层叠置含气系统中煤层气赋存及开采的影响,利用地勘探阶段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匹配的含气性测试成果,分析表明珠藏向斜属于开放-半开放且局部伴随自封闭型的煤系含水系统,具有渗入-沉积的水压系统特征,垂向上多层叠置含气系统间的含水层水头高度也同样表现为多层叠置含水系统;依据含水空间特征、水力性质及富水程度认为红梅井田具有2个含水系统,而少普、肥二和肥三井田则可划分出3个含水系统,且各含气系统含气量的区域分布与煤系含水系统的水动力空间展布形态具有较为一致的对应性;利用K-R-q图解对比研究了珠藏向斜原位条件及合层排采时的含水系统特征,结果表明:珠藏向斜煤层气储层所处含水系统对煤层气的储存较为有利,煤系各含水系统含水性弱,导致合层排采的煤层供水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扩展降压漏斗,使得气井的供气源受限,在近井地带难以向远端扩延,最终影响后期产气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单纯的合层排采并不能解决储层渗流通道疏通较差和降压范围较窄的现状,需要考虑其他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褐煤资源及其物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研究褐煤对水和甲烷的吸附性及水和甲烷在褐煤中的流动性提供依据,对采自我国主要褐煤产地的13个样进行了煤岩组分、工业分析及褐煤物性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褐煤中的全水分、空气干燥基水分、挥发分含量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0.35%,褐煤孔隙度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Ro,max〉0.35%随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煤样孔容、比表面积差别很大,但大孔、中孔、过渡孔、微孔孔容分布较均匀,比表面积集中分布在过渡孔和微孔中;褐煤对甲烷的饱和吸附量平均为6.27 m3/t。研究成果对褐煤中次烟煤的划分、褐煤的提质利用及褐煤中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划分的阜康向斜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的基础上,结合煤层气井测井和生产数据,研究了阜康向斜煤层气井高产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在阜康向斜已经划分的14个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中,滞留区煤矿床层间裂隙水主要来源于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同层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在水力封闭或封堵作用下,煤层气易成藏,产量高于径流区;由于埋深对储集层垂向应力的影响,使得中部埋深滞留区渗透性好,产量高于深部滞留区;利用双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判断煤层裂隙发育程度,深部轻微变形储集层渗透性较好,产量高于严重变形储集层;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联合开发有助于煤层气井高产。  相似文献   
9.
为得到高煤阶储层煤层气井排采的压力-产气-产水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不同压力控制下的煤储层煤层气井排采的流体效应及机制,以沁南地区X1和X2煤层气井为研究对象,在X1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煤储层煤层气井排采解吸规律及流体效应;研究了不同排采阶段的套压、动液面高度、井底压力及枯竭压力与产能的关系;数值模拟了X2煤层气井在压力控制前后的产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井排采的流体效应取决于是否对排采见气初期套压进行控制,排水阶段结束后采用蹩压、控压的排采制度,可有效提高煤层气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煤储层水的演化过程及其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运移规律对煤层气的富集和产能有重要影响。文章阐明了煤储层水的组成、性质、来源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分析了煤储层水运移过程中压降漏斗的扩展规律和井间干扰机理,探讨了煤储层水运移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储层伤害,并根据煤储层水的演化过程及其在煤层气开发中的运移规律,对煤层气开发提出几点建议。研究总结表明:(1)煤储层水来源于原始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以及成岩水,原始沉积水的钠氯系数(rNa+/rCl-)<0.5,肖勒系数IBE>0.129,矿化度>10 000 mg/L;渗入水则与原始沉积水相反,深层水的δD介于-80‰~+40‰,δ18O介于+7‰~+9.5‰,成岩水δD介于-65‰~-20‰,δ18O介于+5‰~+25‰;(2)煤储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对煤层气的富集、开发有重要指示意义,煤层气高含气区通常具有钠氯系数、脱硫系数、镁钙系数小,变质程度高的特点,低含气区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