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利用,易选的矿产资源储量日益减少,贫细杂难选的矿产资源日趋增多.搅拌磨以细磨高效、节能等优点,成为实现细粒嵌布矿物单体解离的重要保障,搅拌磨的研发与生产使用成为了选矿领域的热点之一.为了助推搅拌磨在选矿生产中的应用,在分析搅拌磨工作原理和磨矿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搅拌磨在金属矿及非金属矿选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4.
某含银高硫铜矿含铜0.76%、硫24.35%及银34.92 g/t,有价矿物种类多、矿石性质复杂,采用抑硫优先浮选铜-活化浮选硫的原则工艺流程进行试验,配合石灰作为硫化铁矿物抑制剂以及筛选出丁基黄药+酯-105作为硫化铜矿物的组合捕收剂,强化了银在铜精矿中的富集。在选定工艺条件下,可获得铜品位21.60%、银品位602.84 g/t的铜精矿(铜和银回收率分别为89.30%和54.39%),硫品位45.60%、银21.55 g/t的硫精矿(硫和银回收率分别为89.79%和29.59%),实现了铜、硫和银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某硫精矿中损失的铅、锌金属主要赋存于方铅矿、闪锌矿中,且方铅矿及闪锌矿的嵌布粒度细、单体解离度低,选别回收相对困难。采用抑硫浮选铅锌混合精矿的工艺流程,并通过立式螺旋搅拌磨机与水力旋流器分级构成的闭路循环对混合粗精矿进行再磨,磨矿细度达到-45μm含量占94.91%,再经3次精选,获得了铅品位11.01%、锌品位42.29%及铅回收率33.03%、锌回收率57.53%的铅锌混合精矿,硫精矿中杂质铅、锌含量之和从2.50%降低到了1.28%。通过进一步提高入选硫精矿的矿浆质量分数,并对立式螺旋搅拌磨机的操作和磨矿介质进行优化,可获得更好的选矿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详细的室内外研究,对吉林蛟河爱林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野外调查发现,矿体呈脉状产于范家屯组粉砂质板岩中的断裂蚀变带中,受NE向断裂控制。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爱林金矿床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为240~400 ℃,成矿深度为0.64~1.60 km。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流体δ 18O变化范围为5.40‰~6.86‰,δD变化范围为-103.1‰~-100.0‰,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古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综合区域地质特征、矿体产出状态和实验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于受断裂控制的浅成中—高温热液型矿床,其形成与花岗岩的侵入密切相关,推测该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碰撞向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转换期环境。  相似文献   
7.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热力学中有效能的概念,提出有效能衰减原理:"任何系统的有效能在热力过程中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在极限的情况下(可逆过程)有效能保持不变,有效能增加的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以有效能衰减原理为基础的热利用线图,综合考虑了热能的数量和品位,直观地反映出热交换的最大限度和有效能损失.指出消除热交换的最小温差点,在最佳小温差下进行热交换,使实际热力过程尽量接近可逆过程,从而把有效能损失降到最低值.本文以内燃机装置为实例,对上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实用性探讨,以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会混入围岩和夹石,造成出矿品位的降低,且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高品位和易选矿产资源储量日益减少,低品位和复杂难选矿产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利用愈发迫切。预选抛尾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入选矿石品位、减少磨选矿量、降低细粒尾矿排出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意义重大。从光电选矿抛尾、重选抛尾、磁选抛尾、浮选抛尾以及联合工艺抛尾,分别介绍了预选抛尾技术的现状和进展,并指出了各种预选抛尾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每种预选抛尾技术都有其特有的优势,联合工艺抛尾将是解决低品位矿产资源经济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突破,预选抛尾将成为选矿中一个通用必备的工艺环节。   相似文献   
9.
敖顺福  王正奇  王存柱 《矿冶》2021,30(1):25-31
会泽铅锌矿为特高品位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伴生稀散金属锗的赋存状态可能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矿物的晶格、吸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中和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锗主要赋存在锌矿物中,闪锌矿、硅锌矿、菱锌矿中的锗合计占总锗的95.72%.在选矿生产中,锗主要富集在锌精矿中,锌精矿中锌的回收率为94.65%,但锗回收率为78.89%,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