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唐军华  杨计先 《煤》2006,15(5):25-27
传统综放工作面巷道均布置在底板中,在高瓦斯区及煤破碎情况下,巷道沿底板布置掘进困难,采用沿顶板布置方法,避免了沿底板布置掘进速度慢、掘进难支护、瓦斯涌出大及回采时三角区压力大、上隅角瓦斯涌出大、巷道超前维护段支护难等诸多缺点,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瓦斯区及顶煤破碎区域,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五阳煤矿 5 1 0 5回风顺槽—切眼交岔点 ,采用全锚支护的设计及施工情况 ,并对矿压观测进行分析。锚网支护技术施工交岔点与传统的棚式支护相比 ,具有技术性能优越 ,适应性好 ,施工速度快 ,支护效果好等优点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杨计先  何宇雄 《煤》2010,19(2):17-20
单轨吊作为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依靠机车悬吊运输材料在悬吊于巷道顶板的单根特制轨道上运行。以往在型钢支架支护的巷道中,轨道是通过挂链和工字钢小梁悬吊在型钢支架上进行承重的,而在高应力软岩巷道破碎顶板条件下锚杆支护巷道中,轨道则是通过挂链和构件悬吊于锚杆(索)上的,这就对悬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文章针对高应力软岩巷道破碎顶板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提出了合理可靠的悬吊方案和悬吊参数。  相似文献   
4.
杨计先 《煤》2012,(9):33-34
通过对余吾煤业S2205工作面的矿压观测,掌握综放液压支架的受力特性,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以及来压强度,为校核液压支架的支护阻力提供实测数据;确定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及应力峰值的位置,为确定超前支护距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综采工作面设备回撤过程应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指出回撤安全重在过程管理 ,在充分做好收尾与回撤准备工作的基础上 ,要做好回撤的环节工作 ,人员组织管理必须满足安全的效能要求 ,工序安排符合安全的时空要求 ,现场操作达到安全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爆破振动信号分析是爆破参数确定的重要依据。以潞安古城煤矿桃园进风井掘进工程为背景,对立井掘进施工过程中井壁振动信号进行了HHT分析。对爆破信号进行EMD分解,得到信号的各IMF分量,对主分量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并求取包络线,准确识别出立井爆破雷管实际微差间隔时间并获得信号的Hilbert时频谱。分析表明:HHT方法自适应性强,适合于对立井爆破信号进行精细化特征提取。  相似文献   
7.
针对厚煤层回采巷道,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沿顶、沿底2种掘进方案下锚杆、锚杆索及锚杆索+梯子梁支护巷道围岩垂直变形规律。沿顶掘进时,锚索+梯子梁的悬吊控顶作用通过控制顶板下沉显著减少了巷道底鼓,使得最大底鼓量从729 mm降低至175 mm,沿底掘进时,支护方案变化对巷道垂直位移的影响不大。工业性试验后,矿压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8.
张进展  杨计先 《煤》2005,14(1):73-74
针对目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从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环境、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氛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计先 《煤》2005,14(5):25-26
对综采综放混合开采工作面煤壁片帮与冒顶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混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其它同类型矿井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新型稀土类水滑石(LDHs)阻化剂对烟煤的阻化特性,采用西安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对3种不同配比的LDHs与煤样进行混合然后升温,升温速率为0.3℃/min,从室温加热到180℃,在设定温度对样品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析,研究其阻化性能,主要包括耗氧速率、阻化率、表观活化能等参数。结果表明:3种配比的LDHs阻化性能各不相同,阻化率随温度发生变化,阻化性能LDHs-3LDHs-1LDHs-2。其中LDHs-3的阻化率最大为60%,表观活化能分别在2个阶段增加了5.4 k J和4.5 k J。LDHs能有效抑制抑制CO释放,使临界温度、干裂温度增加,耗氧速率降低,表观活化能增加,煤样在临界温度点前后经过不同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