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显微显色法对不同表面粗糙度的304不锈钢在3.0%、2.0%、1.0%、0.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与纯水中的点蚀行为进行全场原位检测,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技术对不锈钢早期点蚀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腐蚀介质中NaCl含量及304不锈钢表面粗糙度的降低,点蚀诱导时间延长,所形成的点蚀坑减少且分布稀疏;显微显色法结合三维视频显微镜技术可以检测直径为3~6μm的早期点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破碎岩体变形历程对其水沙渗流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套水沙渗透系统,在MTS816系列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机上进行了配径碎岩在2种不同变形历程下的渗透试验。研究表明:破碎岩石变形历程对其水渗流特性无明显影响;破碎岩石的孔隙率在一定范围时,水沙渗流过程中,其孔隙率会由于滤沙作用而降低,导致渗透率降低;有蠕变经历的破碎岩石在水沙渗流过程中更易于过滤沙粒,滤沙量较大,而溃沙量较小;破碎岩体初始孔隙率相同时,水压梯度的增加会导致滤沙量减少,溃沙量增加。给出了一个描述破碎岩体初始孔隙率与水压梯度对滤沙量综合影响的表达式,为破碎岩体突水溃沙的风险预测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刘桂宏  张盖艺 《四川建筑》2013,(5):231-231,233
建设监理中对参建各方的协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监理人员需要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协调工程各方实现项目目标.文章站在监理单位的角度分析了协调工作的内容,总结常用的协调方法,以提高监理的人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桂宏 《四川水泥》2020,(2):152-153
结合四川省某公路工程段DK0+110~DK0+230路段高路堤中厚层软土路基设计实例,主要研究在高路堤下处治中厚层软土路基时,容易产生的高路堤滑动破坏及相应的补救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执业资格认证逐步规范,建筑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给毕业生带来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工程造价复合应用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程造价人才.  相似文献   
7.
采用开尔文探针技术测量不同表面粗糙度不锈钢表面的功函数,得到功函数对应的粗糙度关系。其中表面粗糙度为0.25μm的不锈钢试样的功函数最低,为(-450±15)eV,随着表面粗糙度减小到0.10μm,功函数则升高到(-200±5)eV。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技术对不锈钢早期点蚀坑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不锈钢表面状态对点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高的不锈钢表面功函数波动很大,点蚀敏感区易发生点蚀,与三维视频显微镜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BIM技术在建设项目运营阶段的运用模式出发,结合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以及层次分析法,识别BIM技术在运营阶段的风险因素,并进行风险分析,论证BIM技术在运营阶段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对其进行风险控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9.
深地能源工程多场耦合效应数值模拟面临的主要难题有深部岩体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复杂的赋存环境、以及围岩-结构尺寸相差悬殊的计算瓶颈。针对深地能源工程井筒结构独特的细长型几何特点,将井筒简化为一维线单元,考虑井筒内流体沿井筒轴向的渗流传热,而井筒内流体与周围岩体的换热过程则采用等效换热系数近似考虑,套管和砂浆层的影响包含在等效换热系数中,利用该方法实现了远场尺度深地能源工程热-水-力多场耦合效应的高效模拟。依托中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典型水热型地热田群井系统开展案例研究,不仅证明了该文所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可兼顾百平方千米尺度深地能源工程多场耦合效应模拟分析的精度与效率,还揭示了深部热储温度场、渗流场、变形场的长期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业企业文化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宏  谭大璐 《四川建筑》2006,26(1):157-158
建筑市场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阐述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建筑业在构建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效构建建筑企业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