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寻找和建立合适的实验模型对开展口腔扁平苔藓诊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因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未明,给实验模型的建立带来困难,是目前口腔学者面临的难题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建立完善的口腔扁平苔藓动物模型,而相关细胞模型已较为成熟,本文就目前口腔扁平苔藓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定浙江地区人群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区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腭大孔的分布位置。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受检者的CBCT影像资料,调整基准线进行重建,选取受测牙矢状面进行分析,分别在距离龈缘3、6、9、12?mm水平处测量上颌双侧尖牙至第二磨牙区的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同时测量腭穹窿的高度和宽度,确定腭大孔相对第二磨牙位置以及距腭中缝和牙槽嵴顶的距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上颌腭侧各牙位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分析不同年龄组各牙位腭黏膜厚度的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腭穹窿解剖形态的各牙位黏膜厚度以及腭大孔到腭中缝、牙槽嵴距离差异。结果:146例患者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区平均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分别为(2.94±0.48)、(3.28±0.49)、(3.43±0.53)、(3.01±0.55)、(3.49±0.70)mm。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尖牙区的黏膜厚度在距龈缘6?mm处最厚,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在距龈缘9?mm处最厚。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加,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在6?mm处最薄,之后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受检者年龄和腭穹窿高宽比是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检者年龄是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腭穹窿高宽比是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变量间无明显共线性(VIF<1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上颌尖牙至第一磨牙区腭侧黏膜厚度与受检者年龄呈正相关,且45岁及以上人群黏膜增厚更显著;高腭穹窿组的尖牙黏膜厚度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小于低腭穹窿组(P<0.05)。腭大神经血管束多位于第二磨牙牙冠远中区域。腭大孔到牙槽嵴顶距离高腭穹窿组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而两组间腭大孔到腭中缝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软组织移植的供区部位以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距龈缘3~9?mm处黏膜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牙髓血运重建术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炎和根尖周病的方法之一,术后根管内矿化组织的形成有助于根管壁增厚、促进根尖孔闭合及根尖正常发育。近年来,学者们对根管内矿化组织开展了大量研究。该文就近年来牙髓血运重建术后根管内矿化组织形成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对牙髓血运重建过程中矿化组织的组成、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牙髓血运重建术后根管内矿化组织形成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BL联合CBL教学法相较于LBL教学法在口腔黏膜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实习及规培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分为A组与B组。A组在第一次课程中接受LBL教学法,在第二次课程中接受PBL联合CBL教学法。B组在第一次课程中接受PBL联合CBL教学法,在第二次课程中接受LBL教学法。其中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为第一次课程内容,口腔扁平苔藓为第二次课程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腔黏膜病学考试两项指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第一次课程中,B组成绩高于A组(P<0.05)。在第二次课程中,A组成绩高于B组(P<0.05)。结论: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LBL教学法。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口腔黏膜病临床教学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高碧聪  杨叶  范宇 《口腔医学》2023,(12):1124-1128
儿童牙齿外源性着色是指由菌斑、饮食引起的牙面色素沉着。严重的儿童牙齿外源性着色影响美观,给患儿及家属造成困扰。近年来,我国儿童发生牙齿外源性着色的概率逐渐上升,国内外学者也对儿童牙齿外源性着色的成因及防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对儿童牙齿外源性着色的成因、菌群作用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儿童牙齿外源性着色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