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与D 二聚体含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0例APL患者 (包括 12例合并DIC患者 )发病时及应用ATRA治疗后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30例APL患者治疗前血浆D 二聚体水平 (2 .38± 0 .98mg/L)较正常对照组 (0 .2 5± 0 .0 9mg/L)明显升高 (P <0 .0 1) ,其中 12例并发DIC者(2 .5 2± 0 .12mg/L)明显高于 18例不并发DIC者 (2 .18± 0 .96mg/L)。结论 APL患者D 二聚体检测值随维甲酸治疗逐渐降低 ,并可预测ATRA治疗过程中DIC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 -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1例APL患者(包括7例合并DIC患者)发病时及应用ATRA治疗后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1例APL患者治疗前血浆D -二聚体水平(2.38±0.98)mg/L较正常对照组(0.25±0.09)mg/L明显升高(P<0.01) ,其中7/21例并发DIC者(2.52±0.12)mg/L明显高于14/21例不并发DIC者 ,(2.18±0.96)mg/L。结论APL患者D -二聚体检测值随维甲酸治疗逐渐降低 ,并可预测ATRA治疗过程中DIC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刘某,男,18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口渴、多饮、多尿5个月。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伴有发热,手足心热,头枕部疼痛,睡眠可。于当地医院确诊为尿崩症,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遂入住某省级医院,经治疗1w后好转,出院后,给予鞣酸加压素注射液0.5mL/次,肌注,2d1次维持治疗,用药后头痛加重。自述近半年体重增加10kg左右。刻下:口渴,多饮,小便量多,色白,睡眠可,苔薄黄,脉沉缓。辨证属肾虚气化不利,阴虚内热,治以补肾气,清虚热,复气化。方用金匮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生地20g,山萸肉15g,炒山药15g,泽泻10g,茯苓20g,丹皮10g,桂枝10…  相似文献   
4.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方便、可减轻频繁穿刺静脉所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尤其在临床经常用药和应急抢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尤其是特别兴奋、躁动,或者因疾病疼痛等极度不合作的患者使用留置针一定要做到有效保护,如果不能规范操作,极易导致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规范护理操作对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质量管理方法,可以让护理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主要选择我院急诊科68例浅静脉留置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CQI以规范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促进患者舒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结核是结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有传染性等特点。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提高,据统计现结核病已成为我国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结核病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使用抗痨药物可使疾病痊愈,休息和营养则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丹参通脉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探究其脑组织恢复程度。方法 取SD大鼠40只,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塞通组及丹参通脉胶囊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局部脑皮层血流量(rCBF)和局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及血塞通组比较,丹参通脉胶囊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1);降低脑组织含水量(P<0.01);减小脑梗死体积(P<0.01);提高局部脑组织血流量(P<0.01);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P<0.01)。结论 丹参通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加速脑组织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变化,并探讨二者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80例(急性期组),缓解期患者40例(缓解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做对照(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7、IL-23,并测定三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结果急性期组血清IL-17、IL-23水平分别为(61.68±17.37)、(1 265.74±266.70)ng/L,缓解期组分别为(43.20±11.47)、(646.58±106.03)ng/L,对照组分别为(32.40±4.26)、(492.34±50.08)ng/L,三组相比,P均<0.05。急性期组NE%、CRP高于缓解期组及对照组,FEV1%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组、缓解期组COPD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688、0.399,P均<0.05),且这两个因子与NE%、CRP均呈正相关,与FEV1%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2、0.625、-0.584和0.355、0.313、-0.345,P均<0.05)。结论 COPD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升高,二者可能与COPD的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400例HBsAg阴性者(179例为门诊肝炎患者,221例为服务行业查体者)的血清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结果。1.检测方法: (1)HBsAg:RPHA法,试剂由卫生  相似文献   
9.
骨髓细胞形态学迄今仍是白血病诊断最基本的依据,近几年关于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报道较少,笔者观察到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表现为巨核细胞减少,但仍有一小部分表现为巨核细胞不减少。现对269例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提高重症肝炎的治愈率,是目前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及其他一些疾病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49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