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4矫治器配合下后牙(验)面树脂垫早期阻断矫治乳前牙反(袷)的临床效果.方法 乳牙期前牙反(胎)患者46例,平均年龄(4.2±0.6)岁,采用2×4矫治器配合下后牙(给)面树脂垫高咬合进行早期阻断矫治.配对t检验比较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牙、颌、面测量值在矫治前后的差异.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乳前牙反(胎)解除.与矫治前相比,上中切牙角(UA-SN)增加11.57° (P <0.001),上牙弓长度(is-ms)增加2.26 mm(P<0.01);下中切牙角(LA-MP)减小4.38°(P<0.01),下牙弓长度(ii-mi)减少1.04 mm(P <0.01).ANB增大1.44°.结论 2×4矫治器配合下后牙(拾)面树脂垫是早期阻断矫治乳前牙反(殆)的有效方法,患儿易于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下颌磨牙矫治及矫治后4年牙、[牙合]、面形态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12.1~16.9岁,平均14.2±1.6岁。均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性治疗,并在矫治结束后追踪观察2.8—7.5年,平均4.3±2.2年。治疗前(TD)、治疗后(t1)及追踪期末(T2)头颅侧位片以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上下颌前牙覆盖增加5.37mm(P〈0.001),i—i/Olp减少4.67mm(P〈0.001),ii/Olp—Pg/Olp减少3.15mm(P〈0.01);LL/Olp减少2.18mm(P〈0.01),UL/Olp—LL/OIp减少2.47mm/1(P〈0.001)。在追踪期内前牙覆盖减少1.73mm(P〈0.001),ii/Olp增加2.85mm(P〈O.01);A/Olp增加1.07mm(P〈0.05),Pg/Olp增加1.97mm(P〈0.05)。将追踪期末的数据与治疗期间比较,虽有复发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改善。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患者在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切牙的内收使前牙反覆盖得以纠正。在追踪期内随着内收切牙的复发及下颌矢状向生长,前牙覆盖显著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在软组织方面,下唇凸点在治疗期间的后退导致上下唇凸点间的距离显著减小,从而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在追踪期末患者仍然维持良好的软组织侧貌。在治疗期及追踪期内患者前下面高增加并在观察期末出现下颌平面角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小平导矫治前牙深覆(牙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小平导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 3 0例 ,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11— 14岁。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 ,结合上颌小平导打开咬合。矫治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待咬合打开 ,后牙有接触时拍阶段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指标 2 2项 ,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MP -SN、PP -MP、S -Ar -Go三项指标在戴小平导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下颌平面角增大 ,并且主要是下颌骨后旋的结果。S -Go、N -Me、ANS -Me在戴用后也有显著增大。这均有利于改善低角病例的面形。L1-MP(mm)、Overbite(mm )戴小平导后显著减小 ,而U 6-PP(mm)、L6-MP(mm)显著增大 ,说明下前牙明显压低 ,上下后牙明显升高。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上颌小平导矫治前牙深覆牙合是一种快速有效解除前牙深覆牙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冲牙器对固定正畸患儿口腔卫生维护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固定正畸治疗患儿按不同口腔清洁方式分为常规刷牙组80例和使用冲牙器组40例.在固定正畸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对2组患儿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并对3个阶段的牙菌斑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的菌斑染色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全部指标牙位的菌斑染色指数评价结果冲牙器组均显著优于常规刷牙组.结论 冲牙器能够减少菌斑附着,改善固定正畸患儿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5.
在"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系列文章即将收尾之际,首先要感谢《临床口腔医学杂志》自2006年以来提供了专栏版面,让我们能够就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研究和阐述,我们目前已经发表了57篇文章,受到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现做一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追踪观察,探讨固定正畸治疗与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3例正畸患者在正畸治疗前、治疗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进行口腔卫生检查。采用Turesky菌斑指数改良法记录UR6、LL6、UL3、LR3、UR1、LL16个牙齿近中面、远中面、唇(颊)面、舌(腭)面的菌斑指数。采用秩和检验对治疗前的牙菌斑指数(T1)与治疗后一个月(T2)、治疗后三个月(T3)及治疗结束后一个月(T4)的牙菌斑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系统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后前牙和左下第一磨牙(LL6)颊面治疗前与治疗后一个月(T1-T2)、治疗前与治疗后三个月(T1-T3)的菌斑指数评价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上第一磨牙(UR6)及左下第一磨牙(LL6)的菌斑指数评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一个月(T1-T4)全部指标牙位的菌斑指数评价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粘接固定矫治器初期阶段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变差,但随着患者对矫治器的适应及刷牙方法的掌握,口腔卫生逐渐改善。治疗结束后,由于患者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口腔卫生状况优于治疗前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牙合)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牙合)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 mm,侧切牙(0.78±0.32) 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 mm,侧切牙(1.12±0.48) 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 mm,侧切牙(2.69±0.99) 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正畸关闭陈旧性和非陈旧性磨牙间隙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探讨关闭不同缺失时间的下颌第一磨牙缺隙对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25例存在下颌第一磨牙缺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第一磨牙缺失时间不同分成2组。将研究病例矫治前后下颌第二磨牙的冠根比作配对t检验,判断其牙根吸收程度。结果:矫治后较矫治前两组均发生牙根吸收,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组牙根吸收程度较非陈旧性组大,但二组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正畸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并不会加重磨牙牙根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正畸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前后牙槽嵴高度的对比,探讨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是否加重牙槽嵴吸收。方法:观察下颌第一磨牙陈旧性拔牙间隙29处。测量矫治前后该处牙槽嵴高度,将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处的牙槽嵴高度比矫治前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采用拔除第一磨牙后的第二磨牙近中平移技术,不仅不会加重牙槽嵴的吸收,反而有助于维护该处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mm、LM-Gn增加5.38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分别增加了2.22mm和2.77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