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目的:比较使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同期修复年轻或老年腭癌患者肿瘤术后BrownⅡ类缺损的疗效。方法:65例腭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采用FSAIF修复。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年轻组(≤60岁)35例,老年组(> 60岁)30例。2组患者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的比例分别为37.1%(13/35)和156.7%(47/30)。临床分期包括Ⅰ、Ⅱ和Ⅲ期,年轻组分别为8.6%、85.7%和5.7%,老年组分别为6.7%、86.7%和6.7%。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结果:65例Brown Ⅱ类上颌骨缺损中,Ⅱa类4例,Ⅱb 49例,Ⅱc 5例和Ⅱd 7例。皮瓣成活率为96.9%(63/65)。老年组伴发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年轻组(P<0.05)。2组间在性别、TNM分期、上颌骨缺损类型、皮瓣大小、皮瓣总存活率、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老年腭癌患者肿瘤术后BrownⅡ类缺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分化及TGF-β1在基因水平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观察不同浓度PNS(50、100、200 mg/L)对兔BMSCs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qRT-PCR检测TGF-β1表达水平。结果:各浓度PNS培养下的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100、200 mg/L PNS组的钙结节数量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PNS可促进兔BMSCs的成骨分化并刺激其分泌TGF-β1,但无明显促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11.8岁。通过注射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只接受1次治疗。结果:除术区2~3周肿胀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诊6~12个月(平均8.4个月),19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结论: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经皮硬化术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效果良好,并且简单、安全和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斜方肌肌皮瓣联合肩胛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洞穿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对6例复发性晚期头颈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挽救性手术,均通过基于颈横血管系统(TCVs)的斜方肌肌皮瓣和肩胛骨骨肌皮瓣修复肿瘤根治术后下颌骨洞穿性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骨组织和广泛的软组织缺损,其中下颌骨缺损类型包括4例H型,1例LCL型和1例C型缺损,挽救性手术后存在洞穿性软组织缺损。所有肿瘤均可被整块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轻微并发症:1例出现口内皮瓣轻微坏死,1例皮瓣供区的部分伤口裂开。所有患者不需要鼻饲饮食,面部和颈部外观均令人满意或可接受,未表现出上肢运动严重受限。随访10~18个月,5例患者无复发迹象。结论:基于颈横血管系统(TCVs)的斜方肌肌皮瓣和肩胛骨骨肌皮瓣可作为重建颅面部洞穿性缺损的有效方法,修复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挽救性手术的术后缺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港口与海上作业人员颅脑损伤机制复杂,产生的损伤类型较多,临床救治较陆地颅脑损伤复杂.我院于1998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0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放疗晚期出现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头颈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告1例鼻咽癌放疗后双侧下颌支广泛坏死的病例,术前行虚拟手术计划,运用获取的数据为患者定制手术切除导板和复位导板,然后创造性地用一侧腓骨制作成2个独立的游离腓骨肌皮瓣,成功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获得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面-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修复年轻与老年舌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FSAIF进行肿瘤切除后半舌缺损的同期整复;按年龄分为< 60岁(62例)及≥ 60岁(34例)2组;皮瓣大小分别为3 cm×6 cm~5 cm×12 cm(<60岁)和3 cm×9 cm~5 cm×15 cm (≥60岁)。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后放疗,术后对每例患者随访并观察吞咽、言语功能及美观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例患者皮瓣失败,皮瓣存活率为96.9% (93/96),2组皮瓣存活率无显著差异;2组患者吞咽、言语、美学及后期生存状态无显著差异。结论:FSAIF适用于修复肿瘤切除后的半舌缺损,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O2激光治疗小儿面部乳头状瘤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1例经CO2激光治疗的小儿面部乳头状瘤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患儿于全身麻醉下切取左唇病变组织行病理活检,诊断为面部乳头状瘤;全麻下使用CO2激光对病变组织分次进行手术消融,术后予以红霉素软膏涂布于术区,共治疗3疗程.患儿手术期间或术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治疗儿童期上、下颌骨动静脉畸形治疗后血管复通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例儿童期颌骨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至少26个月以上的颌骨AVM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颌骨骨腔内骨蜡填塞联合拔牙术,并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术(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AVM治疗后存在血管复通。对出现血管复通的患者,再次施以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联合颌骨骨腔内骨蜡填塞及拔牙(如有必要)的综合治疗。结果4例患者随访5~14个月,平均9.5个月,均预后良好,无治疗后搏动感存在或出血。结论儿童期颌骨AVM综合治疗后,极少病例出现治疗后血管复通,再次应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联合颌骨骨腔内骨蜡填塞以及拔牙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