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价自然头位与记录自然头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评价自然头位和记录自然头位的异同,了解自然头位的本质.方法选择24例临床初诊个体,以Raju[1]介绍的方法分别取得记录自然头位下的侧面相片和头颅侧位片.对同一组个体,邀请3位临床医师对其常规情况下拍摄取得的侧面相和头颅侧位片作两次评价,间隔两周,算术平均得到其评价自然头位下的侧面相和头颅侧位片.分析软组织鼻根点(N')和软组织颏突点(Pg')连线和颅外真水平线之间夹角在两种自然头位下的相互关系.结果无论是侧面相还是头颅侧位片,以上角度在两种自然头位下明显相关.结论评价自然头位与记录自然头位有较强的同一性.前者是测量者本身的主观感觉,后者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经过相同标准校正后,它们所要表达的是同一个头部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测量,评估其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的相关性及个体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激光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对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至下颌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临床冠中心点)、WALA点(膜龈联合(牙合)方的软组织带处最凸点)进行标定,并分析FA曲线和WALA曲线所对应的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下颌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r尖牙区=0.616;r磨牙区=0.818).前牙区WALA曲线的曲率半径(23.07)大于FA曲线的曲率半径(19.22).左右侧尖牙区和左右侧第一磨牙区F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00%、13.97%和5.99%、6.36%)均大于相应区域WAL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57%、8.60%和3.78%、5.07%).FA点和WALA点尖牙区变异系数均大于第一磨牙区变异系数.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牙弓形态与对应的基骨形态显著相关,且尖牙区的个体差异较磨牙区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正畸治疗时不能仅考虑牙弓形态,还应多考虑基骨形态对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相似文献   
4.
应用新型数字化X光机探讨错_畸形的颅底与颌面部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于正畸临床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北京地区中国人网格正常图和网格分析系统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方法 北京地区正常He个体28人,分别在13及18岁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应用近似Moorrees的方法建立个人网格图。经统计计算,分别得到代表两年龄段男女性的网格正常图,建立计算机化网格分析系统。结果 建立了北京地区中国人13与18岁男女性的网格正常图,进行了网格分析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结论 网格分析法是一种比例分析方法,其结果直观、简捷、整体化,对其他角度、线距等头影测量方法是有益的补充和适当的校正,在口腔正畸及正颌外科临床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Micro-CT观测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速率和牙槽骨结构的改变。方法:选用75只4~6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组1:牙槽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CO+TM),组2:传统正畸(TM),组3:单纯牙槽骨皮质切开(CO),按照时间点(加力4、7、14、21、28 d后)处死实验动物并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牙移动距离;三维重建后测量牙颈部、根中部、根尖部3个平面张力侧及压力侧共6个区域的牙槽骨骨密度及骨体积。结果:1)牙移动距离:初期TM组高于CO+TM组,在第14、21、28天时,CO+TM组明显高于TM组(P<0.05)。速率:4~7 d时TM组大于CO+TM组,之后小于CO+TM组,组间比较P<0.05。2)骨密度:4、7、21、28 d时远中骨密度CO+TM组与CO、TM组比较持续下降,TM组则先下降后上升,CO组稳定于0左右(P<0.05)。3)骨体积:CO+TM组近中骨体积始终呈下降趋势,TM组近中骨体积自加力4 d后持续缓慢升高。结论:牙槽骨骨皮质改良切开术辅助正畸可以在术后14~28 d内增加正畸牙移动距离;牙槽骨远中侧骨密度降低明显,压力侧骨体积下降,张力侧骨体积上升,骨改建活跃,区域性加速现象在21 d时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对硬组织垂直向的作用。 方法 以T2—T1代表自然生长 6个月颌骨的改变 ,T3—T2代表应用联合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 6个月硬组织的改变 ,比较在垂直向上这两种变化的差异 ,对 2 3名恒牙早期安氏Ⅲ类患者应用联合法治疗前后硬组织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 垂直方向上 ,颌骨各点测量值没有明显改变 ,上下颌骨并未发生明显的不必要的各种旋转 ,上颌骨基本水平前移 ;但上切牙根尖、上磨牙根尖明显下移 ,下切牙切端明显下移 ,上切牙明显唇倾。结论 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方法对颌骨垂直向控制较好 ,但对牙齿垂直向控制较差。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类错He颅底与颌面部形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He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57例12-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安氏II类及安氏I类,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描画在硫酸纸上,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安氏II类错He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I类,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颅底长,II类与I类无明显判别,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II类错He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57例12~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描画在硫酸纸上,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Ⅰ类,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颅底长,Ⅱ类与Ⅰ类无明显差别,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 合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治疗时间及矢状方向上牙齿移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10例于牙列排齐后行骨皮质切开术,并植入植骨材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10例行常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照组).取治疗前(T1)、牙列排齐时(T2)和关闭间隙时(T3)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排齐时间(T2-T1)、关闭间隙时间(T3-T2)和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T3-T1)的差异;对T1和T3时间点的上颌数字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术前正畸阶段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结果 在未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排齐整平阶段,两组排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骨皮质切开术后,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关闭间隙时间[(5.4±1.5)个月]比对照组[(14.5±4.0)个月]少(9.1±4.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12.5±2.5)个月]比对照组[(18.8±4.2)个月]少(6.3±4.8)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正畸阶段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中切牙远中移动(2.89±1.48) mm,对照组远中移动(3.10±0.95)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2.17±1.13) mm,对照组近中移动(2.45 ±1.0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能明显缩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时间,并且在术前正畸过程中对前后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