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9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为隽 《建筑学报》2002,(12):58-59
呼之欲来,却又姗姗来迟的聂兰生作品集终于问世了,我盼之已久,先睹为快,深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创作“教材”。记得程泰宁先生在看过我曾在拙著中引用聂先生手稿后来信憾言:“像聂先生这样该出书的倒没有出?!应该说服她才好。”的确,凭借聂兰生出众的才华与睿智早就该有自己的专集。可一向高水平的苛求和极负责任于助人、敬业,使她无暇自顾,直至古稀之年才来做点自己的事。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傻,在为人作嫁,但我却认为是学者具有的风范。《建筑创作漫步》(以下简称《漫步》)只收集了作者近12年的作品,其中许多是率领青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青年建筑师周恺所设计的天津师大艺体楼工程,从建筑的设计构思、设色、用光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徐中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他永远不能再创作、再为创新而呼喊了,留下的只能是我们对他一生渴求创新精神的追思。徐先生年轻时就才思过人,三十年代初他还在中央大学求学时,就投入了建筑创作的实践活动,现在青岛八大关路的某英格兰式小住宅(《建筑师》11期118页)就是他在学生时代的作品,那精巧俊逸的设计手法,使之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个成功之作。1936年他赴美去伊理诺大学攻读硕士,回国以后就一直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地耕耘着,为培养我国自己的学者和建筑师,鞠躬尽粹,奉献出自己的一生。徐先生四十余年来从事于教书育人,留下的建筑作品不是很多,但以其可数的作品结合当时的潮流剖析,却可以看到他执着地探索继承;大胆地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摄取广东传统民居美的形象、借鉴它好的意境、继承其行之有效的营造方法等不同角度上,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吸取、融合传统与外来建筑文化的精华,丰富今天的创作,并据此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改革之风吹醒了城市,蓬勃发展的建筑事业又开始了新的里程。在新的起步中,迎来了充满生机的1986年。在这新年到来之际,我们要向为社会主义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事业,整整耕耘了三十六个年头的老一辈建筑学家们致敬!  相似文献   
6.
古寨亦卓荦——山西传统聚落“砥洎城”防御性规划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为隽  王绚  侯鑫 《城市规划》2002,26(10):93-96
山西省历史上战乱频繁,匪祸不断,大量防御性聚落以堡寨的形式广泛分布着,个性鲜明 .它们于聚落外围构筑封闭高墙,以"居住"为本,"防范"为卫,因地制宜地构成住防合一的聚落体系.  相似文献   
7.
发展历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洋大学更名为天津大学.1953年我考入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去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22年(其中一半时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80年返校任教直至退休.从时间上看,我基本上见证了上世纪天大成立后建筑系(院)逐步发展变强的历程. 组建初期,系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了救急只能让1950年进校的学生提前到1953年毕业,以顶上教学的第一线.后来这批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系里的中坚力量,其中如彭一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还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另外,老教师中除徐中是二级教授名声在外,与其他名校师资辈分高、知名学者多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在那“论资排辈”的年月,在学界和话语权方面还是很吃亏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证了我国土地、人口、交通、能源、环保对居住区私人轿车容量的制约关系 ,指出确定住区车位标准须依据各相关因素的综合平衡 ,科学地制订合理限度 ,并施以宏观控制。而扼制现实中盲目追求高指标的倾向 ,更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文章选择曾经广布堡寨、而今天依然留存有丰富多样的明清时期防御性遗构的山西省作为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堡寨聚落发生的整体环境以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以实例为依托进行比较与归类,提炼出堡寨聚落之共性特征,指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相对于建筑创作的繁荣,建筑理论研究有些沉寂。在此境况下,布正伟先生的新著《创作视界论》跃然问世,犹如顺应“时令”所需,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我有幸初读,亦感受益良多。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分工、分家的现象在中国建筑界已司空见惯,行者不言,言者不行,行言兼备者只占极少的人群。个中原因除建筑师的主观因素外,对创作“短、平、快”的时限与要求,也是难让建筑师们有暇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