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34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文革”后 1977年我到国家文物局时 ,国家经济困难 ,百废待举 ,不可能有很多财力、物力用于维修、保护古建筑。另一方面有些古建筑维修后闲置无用 ,如北京法海寺修缮后“铁将军”把门 ,无人照料 ;八里庄塔用围墙封起来 ;云居寺被日寇炸毁已成废墟 ,珍贵的石经“坚壁”在仓库中 ,无人问津……而“破四旧”的后遗症远未肃清 ,如普陀山就有人认为是“四旧” ,反对恢复。社会舆论和认识对传统古建筑也有不同的评价 ,北京北二环路规划即认为德胜门箭楼“碍事”拟予以拆除……而对文物古建的保护政策 ,其时也仅仅是 :“保持不塌不漏 ,坏了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直接影响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在世界建筑和文化史上与埃及、两和流域、印度并列为世界4个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文明)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西方近代建筑的许多“先驱者”还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吸取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概念和手段,突破了欧洲学院派的束缚。例如中国建筑的构架体系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关系和艺术形式与西方  相似文献   
3.
各界代表在本次纪念大会上的发言高度赞扬了朱桂辛先生创建营造学社的深远意义。大家一致认为,朱桂辛先生首倡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其研究贡献,对国内外的影响,意义深远。没有学社之开拓,中国营造研究不可能有今日之成熟,没有国家之重视,不可能发扬光大。营造学社获得了人才成果双丰收,它不仅发表了许多学术著作,为研究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基础,并且培养了一批很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术领域内部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是值得称赞的。  相似文献   
4.
5.
顾奇伟同志在(1981年第2期建筑学报)《从繁荣建筑创作浅谈建筑方针》一文中提出一些观点,读后有不同的意见,提出与作者商榷。 顾奇伟同志的文章扼要的说,就是主张用“功能”、“效果经济”和“良好的空间造型和群体环境”来代替“适用、经济,在可能条  相似文献   
6.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外的舟山群岛东端,是一个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小岛,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约290多米,虽然不高,但由于是我国佛教四大道场之一,又是唯一的海上道场,其“漂渺云飞海上山”(元赵孟頫诗句)景色同陆上名山迥然不同,所以中外闻名(图1、2)。  相似文献   
7.
建筑艺术风格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方面,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反复的,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曾经是一个“禁区”,然而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和社会都创造自己的建筑艺术,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防护问题,同时它也是人们从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得到鼓舞的一个源泉,它既是必需之物又是文化发展的象征。影响建筑艺术风格的因素是很多的,虽然建筑既不同于诗、词、文艺,也不同于车、船、飞机,它既是物质生产又具有精神文明的性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反映,它的发展演变是从属于社会的发展演变的,现在不去讨论建筑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的问题,也不局限于分析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而是从宏观的历史理论角度谈一谈建筑艺术风格发展演变的规律性,从而可以认  相似文献   
8.
韩国杂志     
陶宗震教授是国家建设部专家组成员,高级建筑师,规划师。今年初,他给本刊主编寄来了一封信(附文后)及一本题为《韩国杂志》文章,虽属游记类文章,但他在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等工作过程中认识到:“城市是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物化”和“建筑作为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不能脱离宏观的社会生活前提而只着眼于建筑或城市的形式、面貌塑造的。那样将颠倒因果关系并对建筑创作产生误导,因为建筑首先是物质生产并同时具有精神生产的性质,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难免形成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他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将历史与现实、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广泛联系起来进行大范围的观察与思考,记其所见和所知……他由于这次韩国之行并非系统的专业考察,考察范围也很有限,故名之为“杂志”,主要是提出问题,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和注意,举一反三,小中见大。这点作者给主编的信中已有说明。 作者自认为这篇文章只不过是“草船借箭”的一个稻草人,望读者不惜弯弓引箭以此为矛,射击一些能促进建筑思想领域中发人深省的好箭,并进而对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所俾益。我们热诚希望有更多的高水平的建筑评论出现。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莫宗江先生     
莫宗江先生陶宗震莫宗江先生是原中国营造学社社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他出身坎坷、幸遇良师、勤苗努力,自学成材,是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亲密的学生与助手、由于他出色的协助梁先生各项工作,使梁先生增加了'一倍'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他的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