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自2010年以来,以非常之力推进绿道网建设,开全国之先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珠三角2372km省立绿道全线贯通;2011年,珠三角省立绿道设施不断完善,2828km城市绿道主干框架基本建成。至此,珠三角省立一城市两级绿道有机衔接的网络系统初步构建,“一年基本建成”和“两年全部到位”的目标顺利实现,并为今年推进珠三角绿道网“成熟完善”和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邱衍庆 《风景园林》2012,(3):164-165
广东省自2010年以来,以非常之力推进绿道网建设,开全国之先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珠三角2372km省立绿道全线贯通;2011年,珠三角省立绿道设施不断完善,2828km城市绿道主干框架基本建成。至此,珠三角省立一城市两级绿道有机衔接的网络系统初步构建,“一年基本建成”和“两年全部到位”的目标顺利实现,并为今年推进珠三角绿道网“成熟完善”和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揭示在近年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热潮中,穗莞深在湾区背景下的创新格局.研究重点关注走廊上城市对外与内部的创新联系,通过高新企业总部-分支机构、万方专利合作两种数据,对广州、深圳、东莞的创新联系网络格局进行剖析.一方面从区域层面分析穗莞深的外向创新网络,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与穗莞深相关的创新联系高达3/4以上,集中于东岸尤其深莞一带,香港与穗莞深的创新联系强于澳门.另一方面在内部层面分析穗莞深各镇街之间的创新联系格局,三市对外高联系区普遍集中在主城区、高新区周边以及高新产业、制造产业密集的城市邻接区域,广州的创新相对内向化,而深圳在走廊中的创新外向度与带动力明显较优.基于湾区背景下穗莞深外向与内部两个扇面的创新联系分析,总结拓扑网络特征,并对创新机制进行深入解析,提出协同港澳、织补网络、因类施策、完善制度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立项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与发展挑战,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只有实现发展转型才能真正"转危为机"。从国际经验看,建设低碳城市,促进城乡规划建设模式的  相似文献   
5.
治水兴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代表着广东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系统治水兴水的新方向。为全面介绍和展现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丰富理念内涵,本刊编辑部以“万里碧道”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9位专家学者就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作为10年前广东绿道和现在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的项目总负责,马向明认为绿道作为广东将生态修复与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大型网络连接工程,开启了广东线性开敞空间的建设;碧道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与治岸结合,营建功能复合的河流廊道,促进沿线社会-自然系统的优化调整与耦合。碧道既是绿道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又进一步延伸拓展,碧道在功能上更为复合、在协同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在理念上引入了时间维度。从绿道到碧道,展现了广东线性开敞空间建设从网络连到系统耦合的发展。邱衍庆谈及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河流自然生态为首要原则,通过明确万里碧道建设负面清单,结合不同碧道类型因地制宜发挥人工力和自然力,引入时间维度强调分阶段推进碧道建设等方式,做到“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里碧道”。同样聚焦于碧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本胜提出通过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发现主要生态问题提升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构建河流生态廊道予以生态系统足够的空间的时间,同时强调河道生态形态保护与恢复、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以及生态流量的保障等进行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王浩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的视角出发,强调万里碧道对优化广东省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的重要作用。依托万里碧道建设河流生态廊道有助于构建全省完整生态安全格局,以水为纽带促进区域空间“缝合”,为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的探索了路径。刘霞认为万里碧道建设是创新广东水利规划设计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良好契机,创新水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推行节水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系统治理,促进水利规划设计理念升级。堤防是碧道建设主要空间载体和基础性功能框架,起着关键性作用。陈俊昂从堤防建设形式与功能演变的视角切入,提出堤防建设必须从空间、资源调控、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为碧道建设提供支撑条件,才能更好达到碧道建设愿景。肖宇从多元视角分析万里碧道对大都市连绵区的作用,指出河道是大都市连绵区内营造连续优质公共空间的“最后选择”。在知识经济时代,依托河道建设的万里碧道因为能提供丰富的生态、社会平等、美学与健康的文化价值,对大都市连绵区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营造显得尤为重要。牛丞禹指出为线性开敞空间,万里碧道聚焦于解决生态问题、融合了更多生态设计理念、对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更为高效和多元,碧道充分借鉴绿道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新的以流域为完整地理单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解决方案。马满林着重对河流生态健康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强调以“流域为单元”,划分两级评估单元,以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为评估对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把脉河流各类“病因”,找准“病根”,有针对性提升系统治理对策和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6.
美国历史游径是美国线性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设计,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南粤古驿道作为宝贵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在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表达方式上,与美国历史游径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总结美国历史游径标识在空间布局和设计表达上的特点,梳理美国历史游径标识系统与南粤古驿道标识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未来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改进和提升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邱衍庆  汪志雄 《风景园林》2019,26(11):26-30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9.
人居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美好人居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人居高质量发展是受惠面更充分,社会包容更均衡、文明程度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凝聚力的均衡发展,人居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城乡建设的支持,需要处理好规模增长与存量改造。  相似文献   
10.
合理化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竞争价值、目的和工具高度统一的合理化过程。本文以实践合理性理论为立足点,通过对传统城市竞争理论弊端的分析及其哲学思考,建立起城市竞争合理性评价机制,进而为城市积极整合竞争资本和优化竞争环境,增强城市在竞争中的自适应和组织能力构筑一个城市竞争实践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