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2.
对话大舍     
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 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某种抽象状态.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物”的具体性中也存在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抽象地还原意味着这部分意义的丧失.因此近阶段的实践中,我在尝试保留或部分保留材质特征的做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