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使西北地区中小学校存在建设用地紧张、教学物理环境差等问题。借鉴关中地区四合院民居中的地域气候适应性营建经验,在御宝小学建筑设计实践中,从校园规划、功能布局、建筑细部设计等方面,探索适应西北农村地区的学校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法,在校园节地、提高教室声、光、热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介绍日本抗震法规的历史发展情况、抗震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建筑建造程序的基础上,对日本在系统的抗震检测基础上对中小学建筑物进行详细分类并制定出相应的抗震修复和加固措施的做法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对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启示,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素质教育下中小学校和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的各种学习方式与教室模式,介绍了新型学校灵活空间的设计原则及其各种灵活适应性空间,以期对中小学空间灵活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推广给学校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学校建筑满足多样综合化的功能和灵活多变的空间,空间的动态适应性设计应运而生.本文研究了现有教学模式与教学空间的对应关系,分析现有教学空间的局限性和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必要性,探讨新教学模式下教学空间的形态布局与教室的适应性组合形式,最后总结教学空间动态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5·12"大地震对灾区中小学校建筑造成了巨大破坏.在灾区的震后重建工作中,中小学校建设工作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提高原有学校建筑的结构设计标准.而应在考虑加强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制定合理建设的步骤,进行发展性建设.以此为契机,借鉴日本建筑防震经验--学校为社区提供避难场所,进而提出开放式学校的概念.建设开放式学校不仅符合我国教改需要,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中小学教育及教育建筑发展的历史研究,说明开放式校园是教育空间环境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对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得出我国教育改革属于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必将向着愈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其环境模式的阶段性目标和动态适应性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极大促进了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以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作为研究基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中小学校的现状,指出农村中小学校建筑现有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绿色设计要点与原则,为农村绿色中小学校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如何与素质教育发展相结合是现阶段超大规模中学建筑设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西飞一中新校区规划与建筑创作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运用系统化设计方法,提出"校中校、资源共享"的设计理念,对超大规模学校的建筑功能配置及空间组织进行合理设计。最终实现以多功能图书资源中心为核心,以年级学区为功能模块,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交往、办公空间的超大规模学校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9.
"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二者应紧密结合.布局调整使农村中小学的服务半径增大,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对学校生活服务设施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灾区农村基础教育建筑调研分析,提出立足于目前农村地区经济技术条件、面向新课改需要的新型农村中小学功能构成及总平面布局方式,结合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灾后建设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普通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阶段欧、美以及日本中小学校普通教学空间发展的研究,分析矩形教室、早期开放教室及年级学区等教学空间所存在的优缺点来梳理教学空间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普通教学空间的功能构成和空间特性,以期为建构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普通教学空间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