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业务工作正朝看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适应这一信息时代的需求,进一步振兴图书馆事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CAT加筋土挡墙作用机理复杂,原型观测是最直接可靠地了解其受力性能的方法。结合长湘高速公路设在某民房旁边的CAT加筋土挡墙实体工程的现场监测,介绍了监测方案和相关的监测结果。结果显示:加筋土挡墙的拉筋最大拉应变的分布、挡墙所受的水平土压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说明原型观测方法合理,工程结构稳定可靠,所用传感器有效完成相关监测任务。  相似文献   
3.
水平互层岩体并行隧道中间岩柱稳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水平互层岩体中双孔并行隧道的开挖特点,将各岩层视作各向同性连续介质,考虑层面的影响,建立数值模型。采用FLAC进行分析,主要从围岩塑性区及中间岩柱应力分布方面,研究中间岩柱的稳定性,分析不同间距条件和不同围岩互层类型对中间岩柱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提出改进的双孔隧道中间岩柱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中间岩柱体的稳定性随洞室间距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围岩互层类型下中间岩柱体的稳定性依次为:全硬岩→软硬互层→全软岩;通过对并行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区和应力分布,以及计算所得中间岩柱安全系数的综合分析,可以对互层岩体下并行隧道开挖中间岩柱的稳定性进行有效地评价;软硬互层岩体下进行并行隧道的开挖,采用1.0倍以上洞跨的隧道净间距,中间岩柱体不采取特别的加固措施,不至于产生中间岩柱失稳破坏,该研究结果可供并行双线隧道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晏莉 《包装工程》2018,39(16):217-222
目的以英国AUB为基础,以Textile专业为研究对象,对传统工艺的不同技术形式进行分析探讨,为寻找现代陈设设计新的表现语言提供思路。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Textile实际案例为基础,对多种工艺的制作方法及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行尝试与研究,挖掘艺工相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艺术价值。结论通过对主题的选择、材料的衍生、绘画的艺术表达、编织的趣味性、数字化的刺绣等工艺的应用分析,强调了工艺与艺术形态、与科技的密切关系,提出艺工相融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价值,拓展了作品的表现语言与内涵,为陈设设计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一种用于民用飞机的耐液压油型环氧涂料。重点讨论了树脂、固化剂、颜填料、j溶剂的选择对涂料性能的影响。t  相似文献   
7.
晏莉 《包装工程》2016,37(12):25-28
目的在倡导设计全球化及本土化的浪潮下,寻找本国独特的设计语言,使传统工艺在传承的同时又彰显出"现代"的艺术语言。方法以传统工艺在现代软装设计中的运用为例,通过对传统工艺与软装设计现状的分析,从文化形态、材料、物用形态等方面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出思路。结论在丰厚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软装的设计语言,以革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工艺,创造新的视觉边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艺术中蜕变衍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证上覆高压输电塔的安全正常运行,必须要掌握下穿隧道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和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结合李家冲隧道下穿500kV高压输电塔实体工程的现场监控量测,介绍了相关监测方案及其监测结果。结果显示: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趋于稳定,钢拱架和二衬内力的安全系数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说明隧道施工方案合理,工程结构稳定可靠,所用传感器有效完成相关监测任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变化,利用复变函数求解了基于位移控制边界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后的解析解。在计算分析过程中,引入位移释放系数,充分考虑了衬砌滞后于开挖面的位移过程,并通过设置位移约束点对理论计算解进行了修正,获得了更为准确的地表相对位移。选取4例实际盾构隧道工程实例,分别考虑4种典型洞室位移边界条件,将该理论计算得到的地表位移初始解和修正解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各种洞室位移边界条件下,修正后得到的地表位移值与实测值的吻合度均比初始解显著提高,其中以采用第4种位移边界条件计算得到的地表位移修正解吻合度最高。最后以第4种洞室变形为位移边界条件,分析了不同位移释放系数、隧道埋深以及隧道半径对地表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与影响范围随着位移释放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地表沉降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减小,沉降槽宽度却随之增加;隧道半径越大,则地表沉降越大且影响范围越宽。  相似文献   
10.
以太原某地铁车站试验段的富水粉砂地层深基坑为依托,利用三维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对该工程坑底加固、坑内降水及开挖进行模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旋喷注浆联合双液注浆加固富水软弱地层基底,能够有效阻止坑外地下水向坑内渗流,基坑周边的地下水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变化很小。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出现最大沉降的点距离地下连续墙5~10m,而且地表沉降最大影响范围未超过2倍开挖深度;地下连续墙变形在各开挖阶段均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抛物线形式,最终产生的最大侧向位移为22.1mm,位于距离地表开挖深度的1/2~2/3处。提高土体的弹性模量能够显著地抑制坑底隆起变形,然而对坑外的地表沉降及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盲目增大水泥掺入量,以免造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