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宽级配砾石土水力劈裂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外采用宽级配砾石土作为土石坝防渗体已比较普遍,但对其水力劈裂特性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结合瀑布为高堆石坝防渗主料问题,对宽级配砾石上的水力劈裂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含砾量是决定宽级配砾石上是否发生水力劈裂的主要因素,当含砾量小于等于15%时,会发生水力壁裂,水力劈裂破坏压力值随试样干密度、加压速度和围压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常规加筋土挡墙墙面一般用全高的连续预制混凝土板,为了改善环境效应,近来模块式面板逐渐增多,但此类不连续分块板的传力方式与稳定性和连续板的不尽相同。本文针对此类墙在设计中的特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江河大堤堤基砂砾石层管涌破坏危害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河大堤中下游堤基双层地基中下层渗透系数k>0.02cm/s的砂砾石土层居多数,这是一种管涌型土。研究了双层地基中这类土管涌破坏后的危害性,结果表明管涌破坏的后果,将在砂砾石层上部形成纯砾石的渗流通道,细颗粒的带出程度可达80%~100%。细料含量小于20%时带出程度可达100%,土骨架的结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但渗流通道的渗透系数变为纯砾石的渗透系数,显著增大;细料含量大于20%时,渗流通道形成后将影响上部土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堤防除险加固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堤防的主要特点是堤基条件差、堤身质量差、堤后坑塘多等,堤防常见问题如管涌、漏洞、散浸、滑坡、崩岸等,实践中摸索积累了许多处理措施.在针对这些问题加固堤防的同时,还应考虑堤防施工对环境方面的影响,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确保堤防长久安全.  相似文献   
5.
土工合成材料黏土垫(GCL)是一种新型防渗材料,具有渗透系数低,抗不均匀沉降,优良的自我修复功能,抗冻融循环,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但我国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大大地制约了GCL的推广应用.由于GCL的渗透性与其使用条件(主要是上覆有效压力)密切相关,所以其试验方法应考虑模拟现场使用条件.而国际上应用较广的ASTM D5887(利用柔壁渗透仪测定土工合成材料黏土垫试样流率的标准试验方法)在此方面有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经过改造的常规垂直渗透仪能够较好的模拟现场试验条件,且能够满足工程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清大堤堤基出现渗透破坏甚至溃决的原因,专门进行了模型试验。根据对堤基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分析,将复杂的堤基归纳并概化为三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各类模拟试验。阐述了均匀砂层堤基的渗透破坏特性及影响因素。均匀砂基的渗透破坏主要发生在堤基上部,特别是大堤与堤基的接触带,破坏水力比降决定于砂层土料本身的破坏水力比降,当大堤与堤基之间存在脱开问题,则破坏水力比降为砂层表面的冲刷水力比降。  相似文献   
7.
淤地坝坝面过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提出应用土工膜衬护,直接在淤地坝坝面设置溢洪道的坝面过水技术方案,并以宋家沟试验淤地坝为依托工程,进行了现场大型试验.试验研究了平底式与阶梯式两种过水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平底式方案末端最高流速达10.7m/s,而阶梯式方案则为3.1m/s,说明阶梯式方案具有较好的消能作用;在上述流速下,两种方案的结构整体稳定,说明土工膜的铺设结构形式与固定方法是合适的;从耐磨抗冲刷性能看,土工膜抗碎石的耐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从施工难度、土工膜用量和成本等方面比较,平底方案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工程爆破在堰塞湖处理中的应用及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堰塞湖"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论述了堰塞湖滑坡坝的形成条件和处理难点,较详细地分析了堰塞湖滑坡坝治理中常用的工程爆破技术,包括具体方法的使用特点和工程处治典型实例.论文成果对堰塞湖滑坡坝的形成机理、除险减灾、爆破处理、加固改造应用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暗结合排水系统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关于堤基渗流无害管涌试验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杰  崔亦昊  谢定松 《水利学报》2005,36(11):1392-1395
毛昶熙先生等人在水利学报2004年11期“堤基渗流无害管涌试验研究”一文中,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判别细砂地基无害管涌的准则是允许水力比降为0.07,细砂堤基的渗流控制应按.J允许≤0.07考虑,同时进一步肯定,以前在闸底板长度设计中所建议的细砂地基的渗流控制水力比降为0.07是正确的。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多年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尚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布莱的统计结果认为细砂的J允许=0.067,它是代表近一个世纪以前国外修建水闸的水平。近半个世纪以来,土的渗透稳定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细砂的允许水平比降,无论是土体本身还是沿不同土层接触面的接触冲刷水力比降远大于0.07。水工建筑物防渗体优化设计的原则是既安全又经济,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接触冲刷抗渗强度的取值问题。为此,本文对毛先生的论述作一肤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