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由于人们色彩意识过于淡薄,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缺乏专业的色彩设计和规划,导致城市越发展,城市面貌越杂乱,失去了应有的地域特色。本文以兰州市为研究背景,就城市色彩与地域文化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相应的色彩优化策略,力求进一步提升兰州市空间品质与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保护历史环境要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扶持村落经济发展,以达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住宅设计标准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前提。在住宅设计标准化中,重要的工作是推行模数协调,整合产业链资源。为此,通过生成图形的方法,在模数协调原则下,对乡村住宅正房、厢房、厨房和卫生间的生活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组合单元概念。由基本组合单元概念生成标准组合单元的图形,在标准组合单元的图形中生成标准柱网,建立该项标准化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关系;在标准组合单元和标准柱网的基础上,研究产生标准化部件的不同组合和由此出现的不同空间组合,用以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中国传统村落——甘肃藏区尼巴村为研究对象,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交通区位条件和人文特色,相比洮河流域的其他藏区本身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较弱。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保护与发展意识薄弱,尼巴村曾引以为豪的特色民居、传统街巷、生活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外界文化侵蚀,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借用人文地理和历史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历史文脉的内涵,即自然、社会、人文、技术,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空间环境与历史人文在尼巴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关系,从生态环境、用地功能结构、传统形态、历史风貌等提出相关的保护策略,探讨对甘肃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兰州市工业遗产地进行实地调研,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研判价值,用类型学的方法归纳出兰州工业遗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采用分级保护的改造思路。研究表明,工业遗产地的景观更新,不仅能改善城市景观环境,而且能促进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近代沈阳商埠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商埠地发展和建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历史空间中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关系的探讨。对商埠地的无形遗产价值进行了再思考,从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概念出发讨论地域与景观的关系,进而论述了地域信息是城市景观的自我辨别的根本因素。结合兰州水车大观园的实践,提出景观设计应传递城市本土的地域信息以求达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甘南传统村落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文章选取甘南传统村落中的尼巴村与东哇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结合整合度、选择度、连接值、可理解度等参数对上述两村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探究村落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及内部空间的联系性。研究发现,村落整体空间结构不够完善,核心空间难以识别,内部空间联系性较弱。最终,文章从村落现存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旨在为甘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奔腾  董卫 《规划师》2008,24(10):19-23
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中,历史信息与规划空间相互对应在实际操作是个技术难题。明孝陵神道南段的保护规划,引入分层思想,在将历史地段的各种文化信息视为一个连续开放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和解读,探讨历史信息与物质空间对应的整合措施,提出了种以分层思想为指导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形成针对错综复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城市工业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进行适应生态空间环境的深层分析,探讨体现工业区景观特色的营造理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庆阳市西峰工业集中区规划为例,初步探讨了城市工业区的生态空间环境营造问题,最终目的希望能引起众多学者对城市工业区发展的重视与深入研究,促进我国的工业区建设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态空间环境保护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