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10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容失败     
分辨与识别是非、正误、真伪、优劣、美丑,对于科学创新无疑十分重要,非此科学不能前进,但是否这就是止境?非也。这里讲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70年代末,我们对激光冷却原子感兴趣、在教研室讨论过几次,一位老师提出了一种用随时间变化的脉冲激光来冷却的想法,我思索良久,认为该方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讨论中,从"应用理科"延伸出"新工科"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理科"和"工科"的关系和区别,并从此角度探讨了由上述方案可能引出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指出,从"应用理科"衍生出来的"新工科"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增加新的工科要素或"基因";其中特别强调了由"创造人所需的有用物"的"工程"定义及其"多源"的综合性质所引发的"设计"与"融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笔者阐述了北大早年尝试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教训并对此加以了说明。结合新经济所要求的"四新",文章分析了"融合"在"新产业"中的作用,据此提出了在建设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中贯彻"融合"的一些原则建议。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实践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学产研"结合之途做了多方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本文从强调创新的原因入手,阐述了创新的概念,创新所需的条件,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及在教学改革中实施创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中国高等理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理科”的由来与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应用理科”的不同类型、专业、专业点和学生人数的变化轨迹与趋势,说明了当前应用理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章对应用理科的去向进行了预测,并就加强和改革应用理科教学的渠道与原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应用理科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将逐渐演化为工农医管等实用技术学科,其中一部分将继续以“应用理科”名义保留在“理科”专业门类里,它们主要是“基础理科”中一些侧重于应用的学科和新兴的复合交叉学科.这些学科的“应用”与“基础”的界限并不清晰.师范理科也属此类.文章认为,应用理科应大体按照工农医等实际工作者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但也必须照顾到“理科”特点.为此,提高应用理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则应是“夯实基础,加强实践”.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要以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问题为己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中心,面对社会的不同诉求,高等学校要恰当定位,从基本的国情和国策、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规律出发进行选择。在保证培养人才的同时,为国家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创新的思想、理论、建议和主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大学改革,特别是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大学的改革热潮中,个别大学采取了设置"本科生院"机构的措施。有的大学已在仿效,更多大学在跃跃欲试,积极酝酿。这似乎已成为热潮中的一股"劲流"。但我却以为不可,起码"本科生院"的名称不可取。顾名思义,"本科生院"这个机构是管理本科生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解,大学"本科生"就是"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扩招"以后,社会上对本科教学质量议论很多,莫衷一是.本文从探讨怎样看待教学质量开始,通过座谈调查了解情况,得到了一些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状况的看法.文章首先阐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含义,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是随着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学校定位而变化的,进而就如何评价、衡量和比较具体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些视角和准则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的座谈访问,对27所不同类型、层次和地区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作者个人感受分析并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分门别类的看法.文章最后提出了影响当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措施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追求什么样的教育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着重考虑了四个要素: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我认为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质量。质量是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前提,没有质量,也谈不上规模、结构和效益。“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教育评估是改进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怎样衡量、评价教育质量?我想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培养的人员能不能促进我国国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宗旨和目标代表着大学的内涵。对比中西方大学的宗旨与目标可以发现,其共同点是通过教育使自然人成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大学》中所言“亲民”,还是《学记》中的“化民易俗”,都强调“爱国”“为国”的观念,作为维持宗法亲情社会秩序的“礼”也就成为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中国近代大学虽然是“舶来品”,但坚持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西方大学更看重知识与科学,强调纯粹理性的观念,尤其是大学被移植到美国后,又发展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之道”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有了两点新的重大发展: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强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此两点与传统大学之道之间具有包容性与逻辑合理性,也是当下我国必须坚持的“大学之道”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