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1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是诗的王国.说起中国文学,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诗歌.说起中国文学与《周易》的关系,着重谈谈诗作、诗论与《易》学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鲁迅和王国维代表着古典批评的终结和科学意义上的近代批评的开端。他们都批判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而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了西方文论的营养,在谋求中国文论的新的出路中,在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发挥了渡桥的作用,把中国文学批评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鲁迅在新的建树方面超过了王国维。鲁迅站在爱国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把西方文化、文学的“新声”引进近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注进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在这方面的业绩集中体现在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一系列科学、文学论文——特别是《摩罗诗力说》(载《河南》杂志1908年第二、三号)一文里。  相似文献   
3.
明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思想很活跃,文学流派此起彼伏,争辩指摘,各不相让,促进了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理论主张的大发展。尤其是到了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反映在文学理论上各种概念学说、理论主张的阐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疾势态,通然不同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踱方步式的慢节奏。清皇室统治巩固以后,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和对纯学术的奖掖政策,促进了知识界埋头整理古代文化的历史性的孜孜以求的努力。历代存在过的文学样式、理论主张无不在清代重新出现。而在明末清初一度出现过的思想界根本性转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境界说既是对古代文论中意境说①的全面总结和新发展,又是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新开拓。可以说,王氏的境界说是古代文论通向现代文论的一座渡桥。其历史贡献表现于:对清代和前代诗学的突破,对传统意境说的超越,对西方哲学、美学观念和科学的思辨方法的融合,使意境说由古代文化范畴融入了现代文论体系之中。意境说在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初期已经获得广泛运用与发展,而在叶燮以后,流行于诗坛的理论是王土赖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钢的肌理论、袁枚的性灵说等诗学理论,意境说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直至晚清王国维在《…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青壮年时科场失意、仕途多艰,寄情青楼歌场,涉足茶肆酒楼,得以接触社会下层;晚年在寿宁县任内“百端苦心,政平讼理”;明亡前后参加抗清之举,又刻意总结明皇朝覆亡的教训,在晚明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冯氏无疑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深入社会底里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6.
一、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理论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学者、文学家。维新变法时以“康梁”并称。主编《时务报》,创办《新民丛报》、《清议报》、《新小说》等,撰述学术论文颇多。梁氏1918年后逐渐脱离政治生涯,专事著述、讲学,晚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其学术视野极开阔,一生著述繁富,统编为《饮冰室文集》148卷。  相似文献   
7.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小书里18篇文章,是从我们于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趾遗产》、《文学评论丛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江汉论坛》、《水浒争鸣》、《兰州大学学》、《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兰州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60余篇论文  相似文献   
8.
皎然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僧,本名谢清昼,又名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皎然为“(谢)灵运十世孙”,其作品有“《皎然诗集》十卷”,“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依为序。”皎然所撰诗论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传世本《诗式》,主要有清代乾隆年间何文焕编《历代诗话》所收的一卷本,清末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所收的五卷本,后者最为齐备。另外,乾隆年间所编《诗学指南》所收比较特别,同一卷本、五卷本互有详略,编排次序也不同。《诗式》的内容,以两汉至中唐诗人的作品为实例…  相似文献   
9.
《周易》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源头,西周以下各学术文学流派无不受《周易》之影响。探讨《周易》的内在思维特色,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学创作、文论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2]意境创造与《易》理 意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基本范畴,其孕育、形成、发展、广泛运用的历史特别悠久,艺术生命力特别强韧。以意境创造为指归,是中国诗歌领域的普遍性的艺术追求。笔者曾对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学说作过深入探究,1980年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的全国第二次古代文论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在专题发言中提出;“意境说是在漫长的文学创作与文论研究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孕育于魏晋南北朝,《文赋》为其理论渊源,《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开了先河;形成于唐;广泛运用并发展于清;至今沿用不衰,文艺评论的实践中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这一论点在《大会简报》作了详尽的具名报导,又以大会共识写进了大会报导,公开发表。1983年,笔者又在广州珠岛宾馆举行的第三次全国古代文论学术讨论会上就此课题作大会发言;自1981年起,在一些影响较大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有关的系列研究论文,有的论文已被列入文献题录。上述报告和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多次被引用。笔者对《周易》的研究正是从对意境学说研究所引发的。在追本溯源,前顾后瞻中发现,意境创造同《周易》的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