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教学命运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校际教学合作方面的构想、尝试与应用,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利益诉求共同体、观念认同共同体、共赢成长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具有系统要素共融性、价值认同深刻性、学科界限跨越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推动着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与共赢。教学命运共同体具有弥合校际教学资源差异鸿沟,拓宽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丰富区域教研内容与形式,助推教学实践改革;引领教师角色转变与更新,铸就时代师者形象;推动教学文化再生与创新,塑造新型教育理念等时代意蕴。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形成教学交流新格局;践行共生、共赢、共享的价值理念,推进校际合作的常态化;唤醒教师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共同价值诉求的教学主体;建立“师—校—校际”立体式协同教学实践平台,构筑合作性教学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明确指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领域。其中,责任意识即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主要表现为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和有序参与。[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今后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中学思政课教学依据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识性别与性别平等,如何对待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以性别中立与性别化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性别教育模式,其性别概念认知是片面的,性别平等诉求是模糊的,实施方式是扁平化的,育人成效背离了育人目标。性别敏感教育在反思传统性别教育局限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对性别分析,认识到性别是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建构而成,强调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因素,彰显性别平等的价值诉求,重视教育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完整性。实现性别敏感教育,需要教师打破性别陈规的束缚,在实际教学中践行性别敏感教育思想;利用课程载体,丰富性别敏感思想实践化的素材;赋权于女性,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4.
教研员学术权威以专业能力为基石,由学术话语权和专业权威组成。教研员学术权威失落以专业权威的弱化、学术话语权微弱、学术身份的自疑等形式表现出来。教研员学术权威失落的内在影响因素是教研员学术能力的不足,外在影响因素包括行政权威的倾轧、学术文化氛围薄弱、多元学术主体的挑战等。重塑教研员学术权威,可采取以下策略:立足教研转型的时代背景,深化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加强专业自省;根植教学实践活动的土壤,培植内生合作式学术文化,遵循实践自觉;注重自我赋能和内在驱动,筑牢专业权威的能力之基,促成能力自励;加强与多元学术主体交流协作,培塑学术角色的身份自信,做到与不同学术主体的合作共生。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导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发挥实践育人对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而言,实践育人发挥着完善、发展、成长与生活的应然导向。其中,完善导向即丰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成长导向即促进学生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成长;生活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视域。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育人导向的缺失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模糊,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偏重劳动教育结果,淡化过程性体验的功利性导向严重;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薄弱,文化育人缺失;缺少实践理性的指导,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推动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导向的复归,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渗透;推动学校文化机制建设,营造回归实践的劳动教育氛围;把握实践育人的应然导向,注重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过程性;坚持实践理性的引领,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深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