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大学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涉及教师隐私,传统研究往往效果不佳。本文首次尝试引入"非接触式"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扎根分析,克服传统大学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研究的失真失实等问题。本研究对部分大学教师流动传统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并首次发现了多个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大学教师流动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排序,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三级指标的"四维度-多中心-开放式"大学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创新意义,未来随着更多大学教师流动大数据资源的引入,将可能构建形成更具有流动预测能力的大学教师流动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3.
4.
刘进  林松月  高媛 《教育研究》2021,42(10):112-121
为研判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分析后疫情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服务"十四五"国际化战略制定,对全球范围内21位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著名学者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后疫情时期,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包含四大新常态,即传统高等教育强国式微,后发国家入局国际化竞争成为新常态;保守势力抬头,区域国际化、在地国际化等模式创新成为新常态;国际化泡沫破裂,数字国际化等技术创新成为新常态;"西方化"、"美国化"、"英语化"松动,多极化发展成为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成为引导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中心理念,中国应积极推动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秩序体系、话语体系和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对于中国跻身未来技术全球竞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维度对未来技术学院的概念、方法、标准等展开了讨论,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路径.研究认为,未来技术竞争的核心是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所依托的高等教育体系、政策、制度的比拼,...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加剧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格局面临重构,高等教育国际化流动模式与主体也将随之发生转变。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除了要从经济驱动转向文化理解,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外,还应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样性。中国要在正确看待政治、经济、教育环境变化的基础上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仍然牢不可破,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文化霸权”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模与质量矛盾仍然长期存在,进而强化研究、大力创新、文化引领并重视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流动、学术人才流动、高技能人才流动充分发挥了知识纽带、文化纽带、经济纽带的作用,带动了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正向迁移,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人才流动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需要克服对于人才流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误区,需用全面流动思维取代单一的学生流动思维,并对“一带一路”提出近十年来的流动成效与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文章发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人才流动的层次类型结构、数量规模结构、行业空间结构、效益结构、制度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从单向到多维、从被动到主动、从政府到市场的流动趋势已经显现,有力促成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知识网络的形成,充分体现了流动的各类效益,但同时也表现出数量与质量失衡、流动制度结构设计缺陷、人才流动专业与空间结构不足、人才流动总体效益欠缺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全面提高“一带一路”人才流动规模与质量、扎实做好“一带一路”人才流动各类保障、全面打通“一带一路”人才流动障碍与壁垒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