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相信各位已经在上一期《机电一体化》杂志上得知了我们即将改版的消息。这一期的发行,即是这个新纪元的开始。从“心”开始,不论是杂志的内容、定位还是杂志本身严守了十多年的风格,抑或是编者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革新,使这本杂志更加符合我们给他的全新定位——“一个行业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谭古 《机电一体化》2007,13(5):18-20
知道由台湾工研院资深研发工程师陈瑞煜先生创建的泓格科技(ICPDAS),1993年创立以来,专注于自动化硬件和软件产品的研发,成长得非常完美.  相似文献   
3.
河北承德本特思达仪表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开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即以采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具有独特功能的自动化仪表为宗旨,产品覆盖压力、液位、温度、流量四大物理参数,此外开发的磁电涡街式流量计、便携式油罐车自动量油器,还取得了国家专利认定证书,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相似文献   
4.
2007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近日揭晓,研祥智能董事局主席陈志列高调当选,在获得年度人物称号的同时,陈志列还另外获得了“年度创新人物奖”,这也成为“经济年度人物”评选8年以来连获两项殊荣的第一人!机电行业不是大众消费品牌。用大众的眼光来看,研祥此次评选的黑马,为什么陈列能在这次评选中脱颖而,这都要得益于研祥从“中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发战略,得益于研祥在机电行里家喻户晓的影响力,其实心观察,我们在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见研祥的身影。研祥的产品一如我们整个机电行业产品在大众视野中的低调与隐性,陈志列的上榜是隐形行业从幕后走向台前,知名度从行业走向大众,这是研祥走向世界的一个跨步,也可以说这是机电企业品牌战略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谭古 《机电一体化》2008,14(2):16-17
河北承德本特思达仪表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开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即以采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具有独特功能的自动化仪表为宗旨,产品覆盖压力、液位、温度、流量四大物理参数,此外开发的磁电涡街式流量计、便携式油罐车自动量油器,还取得了国家专利认定证书,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相似文献   
6.
谭古 《机电一体化》2007,13(4):14-15
张训海简历: 1977毕业于正修科技大学电机专业 1981进入台达电子工业股份公司担任产品设计工程师 1987-1992担任台达电子设计工程部经理 1992-1995结业于中原大学EMBA 1992-1995担任台达电子物料部经理 1995-至今担任台达电子机电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变频器,PLC,Servo,HMI,温控器等自动化产品全球营运.  相似文献   
7.
第一阶段的改版已经完成,当然,还有些忐忑。 10年的《机电一体化》归零改版,踏上新的征程。编辑记者们的愿望和期待,一起化成奔波劳累,积淀成大家共同的喜悦和拼搏。于是带着杂志,我们走访了几十家企业,只为寻求一个答案——你希望拥有一本怎样的《机电一体化》杂志?在“编读往来”里,读者朋友们对第一阶段的改版品头论足,观点鲜明,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8.
京沪高铁的开建,所带来的巨型“蛋糕”令各方食客垂涎三尺。蛋糕虽大,有资格大快朵颐的食客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食客只能闻其香而观其美,空流口水。面对如此诱人的饕餮大餐,我们机电企业的食客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到目前为止,有哪些企业已经幸运地拿到了进餐门票? 在市场定律中从来就没有亘古不变的赢家,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得到这张门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其它机电企业想在这次市场大宴中分得一杯羹,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相关的机电企业负责人、行业研究专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些许帮助。也许,最大一块蛋糕正是为你而留。  相似文献   
9.
谭古 《机电一体化》2007,13(4):16-20
2007年中外合资的场面注定了是一道唾沫横飞的风景.从年初的"德力西并购案"到娃哈哈和达能的合资纠纷,合资还是并购的疑问,甚至上升到保家卫国高度的言论比比皆是.于是,几年前还被民营企业誉为救星的外资,在转瞬之间变成了世界上最坏的"大尾巴狼".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机电企业来说,节能减排俨然成了一把既可杀敌冲锋又会伤及自身的两面利刃。如何使用好这把双面刃剑将是对我们机电企业商业智慧的最大考验。切实使用好了这把剑的“利”刃,加快自主研发,充分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广泛使用节能产品,可焕发出企业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极大地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但如不把节能减排放在企业改革的重要位置,很可能为“弊”刃所伤,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整个行业和市场淘汰的命运。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将把视角转移到这股全社会掀起的“节能减排”热潮中来,研读政府政策、节能产品市场供需,聆听机电企业负责人的在“节能减排”上的态度和独特观点,以及他们在节能减排大势中发掘商机的商业智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