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有超声换能器结构设计方法存在效率低、计算繁琐及与实际应用偏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模态频率灵敏度的结构优化方法.本文以纵扭复合超声换能器为例,从传统解析法与实际应用尺寸边界约束条件相结合角度,初步确定换能器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态频率灵敏度方法,通过改变对换能器模态频率影响较大的主要结构参数值,优化得到符合实际应用的换能器结构,并通过阻抗分析与振幅测试试验对结构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换能器谐振频率为27.6 kHz,纵向振幅为4μm,扭转振幅为1.33μm,纵扭比为33.25%,与仿真值相比误差较小,能够实现纵扭复合振动,且谐振频率、振幅及阻抗均可满足大部分超声加工要求,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及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1 前言 水泥新标准GB175-1999在经历一个不平静的过渡期后,终于在2001年4月1日正式全面取代原标准GB175-1992。原定一年的过渡期,因各种原因延长了4个月,主要争论集中在:按新标准水泥强度检验方法(ISO)法得出的强度测定值与原方法对比下降了,只有降低水泥出厂的强度评级[如原425降为32.5(相当于原325)]以确保产品质量。由此引起争议在所难免,因为新的水泥标准对水泥生产企业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球面图案模型的加工工艺流程的探讨,研究基于先进CAM技术的球面图案模型的多轴加工刀具路径编程工艺,提出了面向工艺特征、符合工程化概念的该模型五轴编程加工工艺规范化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案,基于PowerMILL的复杂模型的多轴加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加工循环次数、优化刀轨路径,提高了编程效率、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4.
张志顺  杨宇辉  张晴雯  张宽 《硅谷》2010,(11):94-96
根据我国高校教务管理的现状,结合我院实际需求,分析教务管理系统采用B/S与C/S混合模式的原因及其特点,对系统所涉及的相关模块功能进行划分和设计,给出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存储模式、概念模型和详细库表设计。  相似文献   
5.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调研东莞地方材料成型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现状,从探索特色专业方向和重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新型师资队伍、政校企协产教融合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适应东莞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的材料成型专业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程陶瓷传统磨削制孔存在表面质量较差等问题,对超声振动辅助加工及螺旋加工的工艺优势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纵扭复合超声振动螺旋磨削制孔的加工方法。利用超声加工机床和白光干涉仪及马尔表面轮廓仪,对纵扭复合超声加工、纵向超声加工和普通磨削加工对孔表面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施加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后超声振幅、螺距、主轴转速、螺旋进给速度对加工孔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纵向超声加工和普通加工,纵扭复合超声加工有利于提高制孔表面质量;纵扭超声螺旋磨削加工超声振幅、螺距对孔底和孔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趋势相似,主轴转速及螺旋进给速度对两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趋势总体上相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在ISO法标准条件下提高水泥强度的三个技术途径,通过分析比较矿化剂和晶种的作用机理,认为在ISO法标准条件下晶种技术是提高立窑水泥强度的重要工艺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条件、空间、材料、结构等方面,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五大师的进步意义,初步总结了五大师在20世纪初的设计领域地位奠定的原因和对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讨论水泥细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含义的基础上,就水泥生产中如伺更好地控制水泥细度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杨宇辉  魏昕  隆志力  杜志钢  李毅 《表面技术》2023,52(6):112-125, 234
概述了形变强化技术对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增强机理,主要归因于残余压应力、加工硬化、微观组织等表面状态特征的协同作用。重点综述了形变强化处理后金属材料表层的残余应力、加工硬化以及微观组织等表面状态特征在热载荷、机械载荷影响下疲劳演变的研究进展,分别总结了热载荷、机械载荷以及热–机械耦合载荷等作用条件下残余应力松弛行为、加工硬化松弛行为以及微观组织的疲劳演变规律与机理,并就热载荷、机械载荷作用下残余应力松弛行为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关于残余应力、加工硬化以及微观组织等表面状态特征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对于上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当前金属材料表面形变强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对表面形变强化抗疲劳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