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黏性液体进行了超音速二次雾化和基于撞击流技术的三次雾化试验,并对三次雾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和压缩空气流量增大,油雾颗粒粒径变小;随着进气压力增大,油雾浓度逐渐变小;随着韦伯数增大,粒径变化率变小。当韦伯数小于5.376时,粒径变化率大于零;当韦伯数大于5.376时,粒径变化率小于零;当韦伯数为22.81时,油雾颗粒粒径变化率绝对值最大,且喷嘴喉口直径为影响粒径变化率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据液压挖掘机的工况和混合动力技术的特点,提出了适合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节能液压系统。为了证明节能液压系统的可靠性,以22t液压挖掘机为对象,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采用开式节流控制系统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相比,采用闭式节能液压系统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平均功率能减小到一半以下。从而发动机装机功率和油耗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具有超级电容和节能闭环液压系统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各种结构,对发动机转速和超级电容电压的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根据仿真结果,得出如下结论:节能闭环液压系统是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关键,利用2个超级电容能获得更好的发动机转速稳定效果。研究结果证明,采用具有超级电容和节能闭环液压系统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油耗比传统液压挖掘机能减少60%左右。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电渣炉电极升降系统进行改进设计;采用液压缸取代传统的滚珠丝杠系统,并采用电液比例调速阀进行液压缸速度控制,实现对电渣炉电极升降的传动和调速控制;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控制系统仿真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套液压挖掘机的节能液压系统,并且提出了具有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全新结构和动力控制策略。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对22吨并联式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高精度直铣头结构,采用两组4个角接触轴承,通过背对背的安装方式对主轴进行支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装配方便。通过温升及形变检测,证明此结构直铣头在长时间运转工况下具有合理的温升及较小形变,具有好的精度保持性。  相似文献   
7.
张柏森  李松  宋锦春  佟琨 《机床与液压》2012,40(13):121-123,105
介绍一种采用液压比例阀控制辊缝的新型管材矫直机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比例阀来控制液压缸位置,达到辊缝的自动调节和偏差补偿。此新型管材矫直机采用8个阀控缸系统,实现辊缝自动调节,自动化程度高,辊缝调节简便。在8个阀控缸系统中,由于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难度较大,只针对其中的非对称缸系统采用DSHplus软件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对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特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对称阀控制对称缸系统进行比较,并针对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的两种常见补偿方法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其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现有的数控铣镗床冷却气动系统都采用分体式设计,即冷却系统有1套专用的元件和设计,气动系统也有1套专用的元件和原理,2套系统不能互通互用。现有的滑枕冷却、气动系统就是各有1套独立的控制系统,每套系统都需要单独配备相应的执行元件,尽管这些元件是标准件,但也造成了设备布局不紧凑、元件数量巨大、设备维护不方便等问题。这样也就增加了设备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某钢厂5000mm精轧机立辊液压回油管振动问题,考虑使用改变管路的刚度来解决振动问题,并使用ANSYS CFX软件对这段液压回油管路的一截进行了分析,进行了现场测试,通过仿真和测试共同验证改变管路刚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回油管振动。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五轴机床的刀具内冷与主轴冷却循环切换系统进行了研究,其特征在于冷却水箱采用一个共用泵组进行冷却功能的切换,优点是减少了控制管路、阀组,使系统运行更稳定,减少了故障点的数量,降低了后期维修维护成本。通过对水冷控制的PLC程序进行编程,实现了电磁阀组的逻辑控制,实现了刀具内冷与主轴冷却循环的自动切换,当内冷泵与一组电磁切换阀同时启动时,实现刀具内冷;当只单独启动内冷泵并且电磁切换阀关闭时,实现主轴头的内部冷却循环,由此实现了刀具内冷与主轴冷却的自动切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