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交通运输   3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CFD计算分析可以在试验很难涉及的深度和精度,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模拟,为产品开发和故障分析等工作提供流速、压力、流量分布以及换热系数等必需的参考数据或边界条件,用于指导冷却系统的改进。本文根据试验现象和数据,对某型汽油机冷却水套进行了仿真和分析,找出了排气阀座附近的危险区域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避免可能的故障。  相似文献   
2.
对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施工图设计的标准采用情况、设计方案的选定、设计理念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黑龙江省常用的桥面连续构造形式,对黑龙江省桥面连续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简支桥面连续桥梁,约26.7%出现病害,病害主要表现为裂缝和坑槽两种形式。对桥面连续出现病害的原因,从设计、施工及结构受力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以树脂胶粘剂为介质的新型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的试验研究,其中包括能满足该体系要求的固化期在3、6、12个月左右、抗压强度50 MPa以上的胶粘剂组分及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对预应力筋在不同时间张拉锚固作业中的κ和μ进行测量;缓粘结预应力筋在应力状态下进行了腐蚀试验;采用缓粘结预应力筋制作了8根预应力受弯构件进行试验,并与同条件制作的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胶粘剂固化后的缓粘结预应力构件的工作性能,几乎和有粘结预应力构件相同。通过几个缓粘结预应力工程的施工,表明该体系的施工工艺与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相近,简便易行。该体系将后张法中的无粘结和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体系相结合,使传统的预应力技术有了更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是工程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发表了大量不同的理论和算法。从三个方面:(1)基于模型修正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2)损伤指数法;(3)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振动分析和结构动力学参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评述,介绍了结构损伤识别领域研究的现状,给出了基于动力学参数和振动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的模式,并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哈尔滨绕城公路松花江大桥斜拉桥索塔的横向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8号线霍营站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发展,换乘车站作为地铁交通的连接点除了解决地铁乘客换乘的功能需求外,更在引导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换乘车站的设计时,更多的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定位换乘地铁站的功能和作用,同时结合站位周边的详细工程环境,综合考虑近、远期的开发及建设时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车站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北京地铁8号线霍营站为例,根据以上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车站功能定位几方面确定该站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松花江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的重要控制工程,其主桥为138 m连续梁。为了保证松花江大桥的桩基础安全、经济、合理,松花江大桥在开工前进行试桩实验。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地铁车站一体化设计主要针对换乘车站,由于轨道交通在网络化形成之前多采用单站设计,车站各个设备专业也采用单站标准配套设计.进入网络化阶段,随着换乘车站比例的迅速提高,原单站标准设计原则造成设计接口不统一、设备重复建设,土建规模偏大等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换乘车站一体化设计(简称一体化)逐渐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0.
对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松花江大桥主桥主梁的结构设计要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松花江大桥主桥主桥、引桥的施工情况对关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