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采用污泥回流增加污水浊度的方法提高低浊度采油污水絮凝效果和沉降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延长油田某采油厂低浊度采油污水在污泥回流量为20 mL/L、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20 mg/L、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0.7 mg/L、加药时间间隔为10 s条件下,采油污水絮凝沉降时间比没有污泥回流絮凝沉降时间缩短2/3以上,采油污水中含油量由72.8 mg/L降至2.4 mg/L,固体悬浮物由28.6 mg/L降至8.3 mg/L,絮凝沉降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以羟丙基瓜胶和甜菜碱单体为原料,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甜菜碱接枝羟丙基瓜胶,对目标物结构进行了IR、质谱表征。考察了接枝反应温度、接枝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原料配比对目标产物增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0℃,引发剂浓度为5 mmol/L,反应时间为24 h,m(甜菜碱单体)∶m(羟丙基瓜胶)=1∶1时,单体转化率为36.5%,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0~6;常温下,配制目标产物质量分数0.5%的水溶液,20 min内充分溶解,初始黏度为75 m Pa·s;目标产物耐盐性优于羟丙基瓜胶,水溶性和增稠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重新回收温室气体CO2注入地层原油进行混相驱油是实现CO2封存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其最小混相压力(MMP)被认为是该技术的一个关键参数。采用悬滴法测定了CO2和4种不同地层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并直观地确定了4种不同地层原油注CO2驱油的MMP分别为:24.12MPa、24.81MPa、26.87 MPa和31.69 MPa。同时,采用多项式外延法确定各自的MMP,对比发现外延法确定的MMP误差均在3.0%以内,且MMP越高,误差越小。该实验表明,采用界面消失技术确定MMP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成本低、准确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延长油田地处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含油污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采用热洗→三相分离→压滤→固化技术路线对延长油田某采油厂含油污泥进行了现场处理试验,热洗法对于含油污泥具有很好的除油效果,除油率达到90%以上;压滤后污泥制成的砖抗压强度达到10MPa以上,浸出液COD值达到外排标准,可用于井场建设,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长庆气田第二净化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属典型的负硬度水质,含有较高浓度的阴离子SO42-、HCO3-和阳离子Ca2+、Mg2+,易结垢,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因素分析,并结合现行各种防腐阻垢控制方式及其主要控制指标,对四种缓蚀阻垢剂WT-901,WT-225,ZY-121和ZY-310的缓蚀阻垢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比分析了长庆气田第二净化厂使用的缓蚀阻垢剂A的性能,筛选出性能优良的缓蚀阻垢剂ZY-310,以解决目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与结垢问题。  相似文献   
6.
微波场中压裂返排液絮凝沉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波技术对油气田压裂返排液进行了絮凝沉降实验,考察了絮凝剂用量、微波处理时间和功率对返排液废水COD和含油量的去除效果。微波絮凝处理后,压裂返排液的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油质量浓度降低到8 mg/L以下,脱色效果良好,除浊率可达99%以上,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95%左右,其平均粒度由处理前的98.97μm降低到6.12μm,且返排液的黏度降至1.25 mPa·s,微波絮凝工艺对油气田压裂液废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具有总铁含量高(30~50 mg/L)、黏度高(2.8~3.2 mPa·s)、悬浮物含量高(大于300 mg/L)和细菌含量高(大于10~4个/mL,)的"四高"特点,直接外排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隔油除砂—氧化—絮凝沉降—膜过滤"的"四步法"处理工艺的技术应用研究。该工艺在强化絮凝沉降效果的基础上,采用一步法膜过滤技术,既提高了水质处理效果,又缩减了处理工艺流程。同时,通过对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研发出了一套模块化橇装式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装置。现场应用的效果表明:处理后的水质连续稳定达标,既可满足平均空气渗透率小于等于10 mD地层的回注要求,也可用于配制胍胶和滑溜水压裂液。该研究成果较好地解决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四高"问题,为国内外页岩气及其他非常规油气废水治理和回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压反应釜模拟CO2驱油环境对不同温度下J55油管钢的腐蚀行为及两种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腐蚀速率及缓蚀率,分析了腐蚀产物膜的表面特征,分析了试验产出水的离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J55油管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咪唑啉类缓蚀剂对CO2腐蚀缓蚀率高,且改性咪唑啉的缓蚀效果明显更佳,缓蚀剂作用下ΣFe含量比空白试验条件下小得多,而HCO3-离子浓度比其在相同条件空白试验的稍低,缓蚀剂对CO2溶解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油田开发进度的加快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如何处理和利用含油污泥已成为各大油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的现状,类比解析了溶剂萃取、化学清洗、调质-机械分离、热解、超声、微波、回注调剖、电动力学、冷冻熔融等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和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探讨了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多相流动状态下温度对X70钢CO2腐蚀机理的认识。方法采用自制实验装置和挂片实验,模拟起伏管路段塞流动条件下X70钢的CO2腐蚀状态,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在线监测等手段对试样表面形貌、腐蚀速率以及在线腐蚀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侧重研究多相流动状态下温度对X70钢CO2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当温度达到90~98℃时,由于腐蚀产物膜的影响,CO2分压对腐蚀速度影响甚微,腐蚀速度降至较低水平。当温度在60~80℃之间时,腐蚀挂片表面的腐蚀状态不稳定,出现局部腐蚀或均匀腐蚀,当CO2分压较低时(如0.15 MPa),易形成均匀腐蚀;当CO2分压较高时(如0.6 MPa),易形成局部腐蚀。当温度在40~80℃之间时,随着CO2分压的增加,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温度越来越高,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温度范围一般保持在40~80℃之间。结论温度对X70钢CO2腐蚀的影响与CO2分压密切相关,相同温度下,随着CO2分压的增加,腐蚀速率增大,相应的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孤立地说某一温度值下,CO2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这一说法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