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在钢铁基体上制备氮化钽薄膜的新方法———网状阴极法。其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实验中发现 ,在工艺参数调配合适的条件下 ,可制备出结构为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的氮化钽薄膜。薄膜较致密且均匀 ,与基体结合良好。分析了优选工艺参数条件下合成的氮化钽膜的成分、组织、表面和断口形貌及结合力。  相似文献   
2.
表面冶金高速钢机用锯条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低碳合金钢作为基材 ,在锯条齿部渗入合金元素W Mo Cr V形成表面高合金层 ,经渗碳、高温淬火和回火处理后 ,研制出一种齿部具有高速钢锯切性能、背部具有高强韧性、成本低廉的表面冶金高速钢机用锯条。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表面复合渗合金层碳化物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碳钢表面进行W、Mo、C共渗,共渗合金层中W当量质量分数超过10%,含碳量超过平衡碳计算值,碳饱和度达1.6以上,约是一般冶金高速钢碳饱和度的两倍。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共渗合金层中碳化物的结构类型;用电子探针进行微区成分分析,测定碳化物的成分,并计算了碳化物中碳原子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原子比。结果表明,共渗合金层中的碳化物主要是由合金元素W、Mo和C形成的M6C型碳化物及少量的M2C型碳化物。M6C型碳化物中碳原子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原子比为1.6~3.2:1平均为2.4。与一般冶金低合金高速钢中的合金元素与碳原子比相比较,范围窄,且偏低。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将表面涂有渗剂的碳钢试样,用感应加热的方法,进行膏剂渗铝的研究,试验材料选用20钢和45钢,试样经正火处理,尺寸为Φ20mm×10mm,将配制好的含有渗铝剂、活化剂、填充剂及粘结剂的渗剂涂复在试样表面,经烘干处理,进行不同工艺参数的感应加热渗铝工艺研究,对渗铝层的金相组织、成分、结构特点、渗入机理及各种影响感应加热渗铝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此工艺条件下铝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表面冶金高速纲,是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首先在低碳钢表面形成含W、Mo的合金层,随后进行渗碳处理,使表面合金层接近高速钢成分,这种固态双渗表面冶金高速钢新技术,由于其形成高速钢的机理与冶金高速钢不同,故有必要搞清渗层中碳化物的组织形态、晶体结构、位向关系,这样将有助于合金层性能的提高.然而由于获取这种表面冶金高速钢表层组织及成分结构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采用薄片平板渗金属及渗碳的方法以制取与表面成分相近均匀的合金层试片.  相似文献   
6.
电子浴辅助阴极电弧源法合成AlN薄膜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电子浴辅助阴极电弧源法合成AlN薄膜的形核生长过程,并对生长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20钢上进行镍铬共渗处理,对合金元素的溅射和吸收这两个渗金属过程,从放电及溅射等理论角度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放电条件对渗层形成效率有很大影响,合金元素的利用率在不同的放电参数下会有悬殊的变化。溅射量决定于溅射电压与气压,利用率则受工件偏压,气压,极间距的共同控制。在一定的溅射量下,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渗层质量及形成效率。提高合金元素的利用率是工艺参数造  相似文献   
8.
钛(TA2)及钛合金(TC4)表面等离子渗Nb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进行钛(TA2)及钛合金(TC4)的等离子渗Nb表面改性研究。分析了合金化条件对渗层Nb含量及厚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优化的典型工艺条件。研究发现,在1000℃进行合金化时,放电气压对渗层表面Nb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在本试验选取的气压范围(20~80Pa)之内,气压为65Pa时可以得到最佳质量的渗层。对此典型条件下渗层的组织形貌及成分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测试了渗层的显微硬度并用划痕法评价了渗层结合强度。结果表明,渗层表面Nb含量可达70%左右,向内逐渐降低,呈梯度分布特征。渗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硬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钛合金Ti6Al4V表面渗钼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钛合金Ti6Al4V表面进行合金化,形成均匀、致密、厚度为9.4μm的钛钼合金渗层。表面硬度提高3倍左右,达到1050Hκ。采用球盘磨损试验机考察了钛合金Ti6Al4V表面渗钼层和Ti6Al4V钛合金的摩擦性能,得出该合金表面渗Mo后虽然摩擦因数略微增大,但耐磨性提高100余倍;通过对磨损形貌的分析可知,表面渗Mo合金层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粘着及少量微切削。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将表面涂有渗荆的碳钢试样,用感直应加热的方法.进行膏剂渗铝的研究.试验材料选用20钢和45钢,试样经正火处理,尺寸为Ф20mmХ10mm.将配制好的含有渗铝剂、活化荆、填充剂及钻结剂的渗剂涂复在试样表面.经烘干处理.进行不同工艺参数的感应加热渗铝工艺研究,对渗渗铝的金相组织、成分.结构特点、渗入机理及备忡影响感应加热渗铝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此工艺条件下铝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