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铝合金发动机缸盖产品质量一致性差的问题,建立金属型铸造凝固过程数学模型,得出其具有非线性、强耦合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利用云模型能够实现定性定量之间的不确定性转换的特点,与PID控制方法相结合,以实现凝固过程最优温度控制。为验证控制算法的优越性,建立温度控制系统试验平台并对人工操作、PID控制以及云模型PID控制算法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云模型PID具有更良好的跟随能力以及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变频技术在制冷系统,送加风系统和水系统中的应用,说明变频技术是空调节能的一个良好途径,应当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微操纵执行器末端位置的精确反馈在显微自动化操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研究无法克服在复杂干扰环境下执行器末端精确跟踪的问题。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割模型的执行器末端位置检测跟踪方法。首先构建端到端的执行器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其次利用轮廓拐点检测算法在分割出的掩模图像中跟踪执行器末端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在复杂环境中的跟踪精度及鲁棒性,利用二维卡尔曼滤波算法对遮挡情况进行处理,实现了执行器末端被遮挡时的位置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语义分割模型对执行器分割精度达到了62.4%,并且在复杂环境中对执行器末端位置跟踪的最大平均误差为1.51 pixels,为提升微末端执行器的操纵精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热泵采暖系统的运行能效,提出一种强制对流散热器作为热泵的室内末端。以某典型办公室为例,在实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CFD模拟该散热器营造的室内热环境状况,并在考虑热舒适性约束的前提下,以最大化节能潜力为优化目标,对强制送风速度和散热器表面温度进行同步优化。研究发现,送风速度和表面温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具有耦合性。为避免人体吹风感,可在散热器出风口处安装导流罩。优化获得的送风速度为1.2~1.9 m/s,对应的散热器表面温度为41~45℃,表明该技术可带来较为显著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寒冷地区冬季双层光伏窗办公建筑,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研究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双层光伏外窗对建筑节能特性的影响。首先,结合典型气象条件下光伏玻璃表面温度和发电量的实验测量数据,验证了Energyplus软件传热和发电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运行模式双层光伏外窗的热电性能及其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最后,从降低建筑净能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双层光伏窗通风外窗的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寒冷地区冬季工况下,在是否考虑建筑新风需求及新风负荷的情况下,采用送风式或优化运行双层光伏通风外窗的运行模式,不仅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同时还提高了光伏电池发电效率,更有利于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6.
贾捷  张欢  由世俊  杨惠 《建筑节能》2011,39(10):78-80
基于莱工程实例,采用BIN法对其全年能耗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此为基础对比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常规水冷空调系统的费用年值,并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追加投资回收期.计算结果显示虽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较高,但其费用年值仅为常规水冷空调系统的91.6%,且3.8年左右就可把追加投资完全收回,所以使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不仅可...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Daysim和Energy Plus软件从半透明光伏窗透过率、建筑朝向以及窗墙比(WWR)等方面对寒冷地区半透明光伏窗建筑的室内天然采光质量及综合能耗进行模拟研究。为了解决利用传统采光评价参数时未充分考虑眩光现象的问题,文章首先结合全天然采光时间百分比(DA)与有效天然采光照度(UDI)对Daylit区域的照度阈值进行优化界定,并采用优化的N-Daylit区域室内面积占比来评价室内天然采光质量;然后,通过典型气象条件下室内工作面水平照度的测量结果,验证了Daysim模型的可靠性;最后,从室内天然采光质量和综合能耗角度出发,对半透明光伏窗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半透明光伏窗的朝向为南向、透过率为50%~60%,且窗墙比为40%~50%时,建筑的节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圆筒型吸附床的二维非稳态脱附传热过程,并基于综合导热系数和接触热阻分析了吸附剂的粒径和吸附床的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吸附床的总孔隙率与吸附剂粒径的最优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吸附床的总孔隙率较大时,吸附剂粒径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吸附剂粒径越小,吸附床的传热性能越好;随着吸附剂粒径逐渐增大,吸附床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吸附剂的粒径较小且吸附床的总孔隙率较大时,吸附床的传热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地铁用轴流风机的压力场和速度场进行模拟,得出风机在不同风量下的全压和效率,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在同一风量和转速下,叶顶间隙越小,风机的全压和效率越高,且随着风量的增大,叶顶间隙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同一风量和转速下,改变叶片安装角,风机效率与全压变化方向相反。在风量较小时,叶片数量对风机的性能影响不大,但在风量较大时,叶片数较少的风机全压和效率随着风量的增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张勋  翟春辉  张呈宇  贾捷  龙岳 《电信科学》2019,35(10):117-129
简要分析了中国联通在物联网客户运营能力上的挑战与诉求,结合中国联通研究院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出运用能力构建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实现物联网客户运营大数据化的目标。基于电信行业物联网运营模式的实践经验,描述了如何以大数据能力为基础进行面向运营商的更为精细化的企业客户运营,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实现客户运营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以提升客户数据运营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为目的,探索如何利用数据分析能力,构建精准的客户运营支撑体系。最后,讲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客户运营场景的重要价值和对客户运营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