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2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经稀土元素Ce掺杂改性的Ti/RuO_2-SnO_2-Ce电极,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方法对电极表面的形貌、物相和涂层成分进行了表征,利用CV曲线、LSV曲线等检测手段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以Ti/RuO_2-SnO_2-Ce电极为阳极,钛板为阴极,构建电化学氧化反应装置,并采用其对焦化废水进行电解处理。结果表明,Ti/RuO_2-SnO_2电极经稀土Ce改性后极板表面活性位点数量明显增大,金属涂层的结晶化程度明显增强,电极的催化氧化活性显著提高。室温条件下,保持pH值为7.83,在电流密度为30mA/cm~2,电解时间为30min时,焦化废水经电解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91.63%,TOC去除率可达66.22%,UV254值下降到0.921。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KHCO3活化制备多孔活性炭(Porous activated carbon,PAC),然后用水热法制备磁性多孔活性炭/铁酸钙复合材料(PAC/CF),考察其对水溶液中钍(Ⅳ)的吸附特性,并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仪、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振动样品磁强计和Zeta电位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验证其...  相似文献   
3.
包头2015~2016年冬春季节出现了连续的雾霾天气,不仅对能见度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选取了包头主城区8个空气质量浓度监测点的数据,对主城区的PM2.5和PM10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空间差异特征和时间性变化特征。依据监测区功能的不同将包头主城区划分为5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监测点数据筛选整理,得到冬春季各个区域PM2.5和PM10质量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工业区> 商业区 >文化区 >交通枢纽区>公园游览区。各区域颗粒物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单谷型,12月最高,2月最低,并对成因进行分析总结;逐日变化反映PM2.5和PM10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日变化呈双峰双谷趋势。本文选取了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各个气象因子对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包头春季PM2.5和PM 10的质量浓度分别与气温、气压正相关,与风速、相对湿度(伴有降水时)负相关,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淋溶条件下生物炭对矿区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450℃下制备生物炭,将生物炭按5%的炭土比例施入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分析加入生物炭对土壤淋出液pH、重金属纵向迁移行为及重金属累积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生物炭处理后土壤淋出液的pH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说明生物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的酸性。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降低了重金属向下层土壤迁移的风险,淋溶后土柱中Pb、Cu、Zn和Mn的纵向迁移量分别降低了65.93%、50.95%、49.29%和30.95%,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纵向迁移抑制的顺序为Pb>Cu>Zn>Mn,生物炭对Pb的钝化效果最好。随着淋溶液体积的增加,Pb、Cu、Zn和Mn这4种重金属的淋溶累积释放量总体上呈现出前期快速溶出和后期缓慢溶出两个明显的阶段。4种重金属的累积释放量大小为Pb>Mn>Zn>Cu,添加生物炭后明显降低了重金属的累积释放量。对土壤中金属释放过程进行数学方程拟合后发现,应用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重金属释放过程,说明这4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淋溶和释放过程的机制不是单一反应过程,而是属于活化能变化较大的复杂反应过程。加入生物炭后各重金属的b值均低于对照组,重金属迁移速率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降低,说明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力,降低因土壤淋溶作用而引起的重金属迁移,可以实现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矿区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体育名师是体育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他们具有极高的体育教学艺术水平。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艺术规律的系统探索,能使自己的体育敦学艺术水平得到提高,体育教学过程得以优化,能更快的适应新的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6.
芦苇秸秆生物炭吸附铅的动力学与等温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芦苇秸秆生物炭对水体中Pb(Ⅱ)的吸附特性,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方程。结果表明:用芦苇秸秆生物炭吸附处理含Pb(Ⅱ)污水,水体中的Pb(Ⅱ)去除率随溶液pH升高而提高,当pH=6时,Pb(Ⅱ)去除率达95.56%以上;随生物炭投加量加大,Pb(Ⅱ)吸附量下降,而去除率升高;生物炭投加量为0.15g/100mL时,Pb(Ⅱ)去除率为99.39%;芦苇秸秆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颗粒内扩散方程得其具体吸附过程由膜扩散和内扩散共同控制,Langmiur与Freundlich模型都能很好地描述等温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7.
张旭  冯雅丽  李浩然  王维大 《化工学报》2014,65(8):3159-3163
考察了MnO2-FeS2-H2SO4细菌浸出体系下,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Fe3+单独或联合对MnO2浸出Mn2+的浸出速率影响,并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方法对过程中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与Fe3+的催化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Fe3+单独或联合都可以有效提高MnO2浸出Mn2+的浸出速率,对MnO2细菌浸出过程有一定催化作用;循环伏安电化学分析表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Fe3+单独或联合加入,都会使FeS2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且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可以降低FeS2的氧化电位和缩短FeS2氧化峰与还原峰之间的电位差,从而催化MnO2浸出Mn2+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碳纤维作为载体,采用电沉积法制备碳纤维负载零价铁(PCF-ZVI),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Cr(VI)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负载零价铁对水溶液中的Cr(VI)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铁碳质量比为2∶1,投加量(以Fe0计)为2 g·L-1,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1,pH值为5,反应时间40min后,Cr(VI)的去除率可达99.96%,碳纤维上负载的零价铁对Cr(VI)的还原过程为准一级动力学,并且还原速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定律,反应活化能为20.683 k J·mol-1.   相似文献   
9.
硅酸钙是粉煤灰提取高铝粉后的一种工业废弃物,为了探索硅酸钙的吸附性能,利用其对焦化生化出水中COD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探讨了废水pH、硅酸钙投加量及振荡时间对硅酸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4,每100 mL废水中硅酸钙投加量为3.15 g,振荡时间为45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硅酸钙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COD的去除率为46.3%。由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可知,Freundlich与Langmuir吸附等温式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 3和0.969,Freundlich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因此说明硅酸钙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COD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生物炭作为改良剂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450℃制备生物炭,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与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室内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时间条件下,添加不同施用量(0、1%、3%和5%)的生物炭后,对矿区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重金属Cu、Zn、Pb和Mn有效性以及重金属不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的pH和CEC,且都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56d土壤培养后,与对照相比,1%、3%和5%添加水平下pH分别增加了1.14个、1.42个和1.67个单位,土壤CEC分别增加了2.02cmol/kg、3.60cmol/kg和5.39cmol/kg。添加不同含量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生物炭添加量越大,降幅也越大。在5%添加水平下,生物炭分别使Cu、Zn、Pb和Mn有效态下降了49.2%、46.2%、72.5%和26.3%。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CEC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添加生物炭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易迁移的弱酸提取态向更加稳定的残渣态转化,且生物炭添加量越大,钝化效果越显著。综上所述,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添加提高了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pH和CEC,促进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u、Zn、Pb和Mn的弱酸提取态向化学性质稳定的残渣态转化,降低了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实现了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