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雷阵  胡小建  王求 《现代焊接》2011,(1):20-21,24
本文以UG软件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小型焊接机械手,并将造型导入ADAMS建立机械手的虚拟样机,实现了机械手动力学仿真,得到机械手各个关节的力矩、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动力学参数,为后续设计、修改及电机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情况来看,各种工业技术对于材料的要求不断提升,而采用传统的冶铸方法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而通过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到其中,能够克服传统焊接方式在焊接深度、焊接宽度及焊接强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有效提升焊接质量。文中从影响激光焊接技术在粉末冶金材料中的应用的相关因素分析入手,针对性研究了激光焊接技术在粉末冶金材料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加工温度对鲣鱼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不同温度对鲣鱼普通肉和暗色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电子鼻定性区分新鲜肉及加热至70,80,90,100,110,120,150℃的鲣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新鲜及95℃和150℃鲣鱼普通肉和暗色肉的挥发性成分。结果:电子鼻对不同温度下的鲣鱼肉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分析快速、灵敏;由GC-MS分析可知,新鲜鲣鱼普通肉以鲜香味为主(2,4-戊二烯醛、苯甲醛、辛醇、1-辛烯-3-醇、1-戊烯-3-醇),略有腥味(壬醛、庚醛);经95℃加热后,腥味大大减弱,并产生肉香味(2-戊基-呋喃、2,5-二甲基吡嗪、2-乙酰吡咯、2-异丙基呋喃)。相比于普通肉,新鲜暗色肉的鲜香味较弱(2,4-戊二烯醛、苯甲醛、1,5-辛二烯-3-醇),腥味大(辛醛、壬醛、庚醛);加热后,腥味增强(壬醛、辛醛、三甲胺),同时也产生肉香味(苯甲醛、2,4-戊二烯醛、反式-2-(2-戊烯基)呋喃、2-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经150℃加热后,普通肉和暗色肉均产生不良风味,失去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金枪鱼鱼油分子蒸馏前期乙酯化反应体系中各脂肪酸的氧化规律,并对分子蒸馏富集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进行研究。利用GC-MS联用分析仪测定酯化时间6 h内脂肪酸的变化,并用分子蒸馏对乙酯化产物中ω-3脂肪酸进行富集。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酯化反应体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前4 h下降缓慢,其含量下降小于40%,4 h后下降明显,其中C20∶3(n-3)含量下降尤为明显,超过60%;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下降速率不明显,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其含量下降基本小于30%。此外,采用美国POPE2英寸刮膜式蒸馏设备,在110℃,5 Pa,进料流量为4 mL/min时对鱼油ω-3脂肪酸富集效果最好。鱼油乙酯化反应体系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程度受反应时间影响不明显,反应时间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程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3级分子蒸馏,可以得到总ω-3脂肪酸含量为70.78%,得率为10.1%的鱼油乙酯。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鱼油精制的有效方法,建立精致效果的快速检测技术。本文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精制金枪鱼粗鱼油,依据现有对油脂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萃取条件下的鱼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精制的鱼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符合水产行业标准对精制鱼油的要求,32℃,20MPa酸值最小,30MPa过氧化值最小。并且电子鼻能够快速、灵敏的检测到鱼油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通过PCA和LDA方法分析原鱼油、32℃,20MPa、32℃,30MPa和40℃,20MPa条件精制的鱼油挥发性物质明显不同,利用GC-MS分别检测出46、19、12和2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酸类、醛类、烃类、酮类、醇类、酯类,还有少量杂环化合物、胺类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醛类、酮类、胺类等主要影响鱼油风味的物质去除率达到100%,对酸类去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复合酶解手段提高暗色肉水解产物的溶解特性。方法在确定复合酶的种类和比例基础上迚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酶解时间、温度、酶添加量及初始pH对酶解产物水解度、溶解特性的影响。综合分析后,选定每种变量中酶解效果较好的3组水平,迚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以溶解特性为指标,优化金枪鱼暗色肉酶解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2:1的复合酶,酶解时间70min,温度45℃,酶添加量3500U/g,初始pH6.5时,酶解效果最佳。结论本研究为探索金枪鱼暗色肉酶解产物的其他特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牡蛎预防醉酒和保护肝脏的功能。方法:将小白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牡蛎低剂量组、牡蛎高剂量组,通过高度白酒造成小白鼠醉酒及肝损伤模型,同时给予各组小鼠相应受试物。比较各组小鼠的醉酒耐受时间、醉酒时间、血清乙醇含量,并测定各组小鼠的肝脏指数,肝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肝功能酶ALT、AST等指标。结果:牡蛎组与模型组相比,小白鼠的醉酒耐受时间提高,醉酒时间缩短,血清中乙醇含量降低,肝功能得到改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牡蛎具有一定的预防醉酒的作用,对酒精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改善肝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金枪鱼罐头热杀菌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为基础,建立纯传导和固液混合两种模型来模拟金枪鱼罐头的热杀菌过程。通过无线温度传感器检测热杀菌过程中130 g金枪鱼与55 g,4%Na Cl卤水罐头中心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固液混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十分吻合,而纯传导模型明显低估了罐内温度传递。在此基础上,用固液混合模型模拟工业杀菌条件(10 min-60 min-10 min/116℃)下金枪鱼罐头内的温度分布、速度分布及致死率值,结果发现最慢加热区(SHZ)位于罐高的22.9%~50%之间,最慢冷却区(SCZ)位于罐高的50%~81%处。在升温和降温阶段,罐内液体流速可达4.41 mm/s。杀菌结束时罐内最大与最小致死率值相差4.93 min,而中心点致死率与最小致死率相差很小。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为金枪鱼罐头的热杀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一些醛酮类、醇类、呋喃类化合物,它们协同作用构成了大眼金枪鱼肉特有的风味;生鲜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醇类起主要作用,尤其是2,4-戊二烯醛(31.74%)、1-辛烯-3-醇(7.8%);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呋喃类对其风味贡献最大,相对含量分别为64.09%和11.41%。结论:醛类、醇类、酮类、呋喃类等化合物对鱼肉的风味贡献较大,热处理产生肉香味的原因可能脂肪、蛋白质的降解以及Maillard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黄鳍金枪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温度(70、80、90、100、120、150℃)加热条件下的黄鳍金枪鱼肉及其生肉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和分别加热到95、150℃的黄鳍金枪鱼肉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条件下的样品电子鼻信号表现出很强的聚类特性。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3种样品,分别检出52、50、53种成分,主要为醛类、烃类、醇类、酮类、呋喃类,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黄鳍金枪鱼肉特有的特征气味。结论:黄鳍金枪鱼生肉中含有较多的腥味成分--1-戊烯-3-醇、1,5-辛二烯-3-醇,通过加热处理后这两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加热处理后,具有特殊香气的长链醛以及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增多,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是烤制肉品重要的香味呈味物,是加热后黄鳍金枪鱼的特征气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