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或大学,都有其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北京大学也不例外。我曾在《试论北京大学的基本传统》一文中,主张区分北大的基本传统与其他传统。研究和确认北大的基本传统,要根据大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北大人历代传承的学术文化上的鲜明气象和独立风格。从学术文化的观点看,"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的基本传统和基本精神。它从一个办学理念转化成北大校园内的一种学术气象和氛围,内存于北大的精神家园,熔铸在北大的学术事业上,铭刻在北大人的历史记忆之中,无须他求,亦无须多求。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分类的众多学科中,总有基础学科与各级分支学科之别,在每门学科中,又有理论与应用之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基础、理论的方面,正是“本”或“主”,分支、应用的方面,属于“用”或“辅”。这种地位与作用的区别,不应混淆与颠倒。大学只有首先在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方面建设得比较牢靠和完整,才能使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有切实的保证,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的大学应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基本理论的建设和主干基础课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谈谈大学之所以为大--兼谈争创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大学之所以为大的四个方面,也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推崇学术研究,实行思想自由,培养学术大师,注重通识教育。本文反对单纯从数量、形式上追求大学之大。  相似文献   
4.
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有我国传统教育的渊源。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矫治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促进高中毕业生个人志愿的认真选择,并拓宽多方适应的就业机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恢复胡适作为教育家的本来面貌。首先分析了胡适教育思想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接着阐明胡适教育思想的几个特点:现代通识教育的有力倡导者;力主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重视传统教育的长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是围绕繁荣学术和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个核心而展开的,其中充满着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待。首先,要"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责任",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因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其次,要"尚自然,展个性",为发展学生个性;再次,"为学当重创造",蔡校长极力提倡美育,认为美术一方面有超越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并亲自在北大开设了美术课;第四,要"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蔡校长认为学生的第一责任是研究学问,与老师共同研究学问,同时他也是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最后,要"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北大人的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共同的,要经得起历史沧桑的检验。蔡先生在北大校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是全国一致公认的。北大不能没有蔡元培,这是今日的青年一代不能忘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马寅初的学术和教育生涯,认为他一生的显著特点,是执著于学术的独立研究和真理追求。当包含真知灼见的《新人口论》遭受批判时,他毫无顾忌地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他阐发"北大精神",并恪守北大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的传统。同时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健康满腔热忱,关怀备至。今日的大学校长和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寅初。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大成智慧"教育设想的一个总的认识。首先介绍钱学森先生的主要论述,随后就这一设想的显著特点、涉及大学之"大"、总体性辩证法,以及学制改革的大胆探索等,作了初步分析和议论。最后,作者主张加强研究,大力宣传,并作实事求是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9.
明确大学教师的天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里至关重要。教师的本来职责是"教书育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蒙上了层层雾障,发挥教师的本来职责需要清理多种关系,切实把握几个本质的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置教学于首位;二是正确处理治学与做人的关系,把"人"字写端正;三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视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