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铸态合金Cu-24Pb-2Sn(mass%)的微观组织及Pb元素分布,结合相图计算-相场协同方法探究了合金凝固过程中第二相液滴形核与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与1373 K浇铸试样相比,1473 K浇铸试样中富Pb第二相平均尺寸更大,最大直径超过100μm。由计算分析可知,在合金凝固过程中,Pb元素在Cu基体中的固溶度不断降低,被排出的Pb元素进入第二相液滴,从而形成富Pb第二相,伴随第二相之间碰撞和凝并,共同导致了富Pb相快速长大并粗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传热模型,计算了直径分别为300、600和900μm的Fe-52%Cu合金微滴在自由凝固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分析了温度梯度的变化及L_(2)相小球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合金微滴在相分离过程中其中心与表面温差较小(<5 K),而对于给定尺寸的微滴其径向方向上温度梯度却差异较大,但温度梯度值随时间成一次线性减小。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小球在三种微滴内最大可迁移时间,分别是0.0206、0.07和0.141 s。此外,还比较了小球在三种微滴内的迁移距离,发现同尺寸小球在合金微滴内最大迁移距离与微滴半径之比为定值,r/R=0.4849,表明小球在合金微滴内的末态相对位置不依赖于微滴直径。这与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对合金微滴直径影响核/壳结构形貌的观点有所不同。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核/壳型粉末的形成过程,同时为新材料设计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