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30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大港孔店油田本源微生物代谢产物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技术研究了大港孔店北二断块水动力学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块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具有紧密的水动力学连通关系。在本源微生物驱油试验阶段,对试验区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地层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3年连续监测,表明本源菌激活期间菌数增加102~105倍,原油部分氧化,使得低分子脂肪酸(乙酸盐,甲酸盐,丁酸盐等)含量约增加10~100倍,碳酸氢盐从0·4~0·6g/L增加到0·7~1·8g/L,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使地层水平均表面张力降低至48~33·3mN/m,地层水相对石蜡平均界面张力降至25~13·7mN/m,产生的生物多糖代谢物使地层水平均粘度增至0·76mPa·s,最高达0·83mPa·s。这些变化改变了油层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改善了原油流动性,尤其是水动力学连通关系最好的井地层水组成的改变和增油降水效果最为明显。试验区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及代谢物随注入水主流动方向运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低分子脂肪酸及生物聚合物的作用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2.
该文概要地介绍了以聚合物为主剂的延缓交联体系深部调剖的机理、性能及添加剂在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矿场应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该体系在三个不同类型油藏的五个注水井组进行推广应用,成功率为100%,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适用温度120℃左右,总矿化度低于20000mg/L的砂岩或灰岩油藏。  相似文献   
3.
延缓交联深部调剖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概要地介绍了以聚合物为主剂的延缓交联体系深部调剖的机理,性能及添加剂在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矿场应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该体系在三个类型油藏的五个注水井组进行推广应用,成功率为100%,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适用温度120℃左右,总矿化度低于2000mg/L的砂岩或灰岩油藏。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微生物采油有2个优点,即微生物不会消耗大量能源且其使用与油价无关.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占据部分储层空间,或形成人工气顶.微生物还可以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并可以受控地在分子和孔隙微观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矿场试验,结果提高采收率15%~23%.但是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应该加强目前进行的微生物驱油模拟研究,确定最好的菌种、营养物、代谢和生理特征,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水/气交替驱微观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直观地观察水、气和水/气交替驱油过程中诸相流体的渗流机理及残余油水分布状况,详细地描述了三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状态,应用图象处理技术监视实验过程并定量分析驱油效率和残余油量。实验结果表明:对水和气而言,任何单一介质的驱替均不能产生驱油的最佳效果,交替驱弥补了单相驱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残余油的流动度,交替次数越多,驱油效率越高。夹砂模型实验表明,交替驱过程中存在重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港东二区七断块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介绍了港东油田二区七断块油藏地质、流体特征和开采特点。针对油藏和地层流体特征筛选出了 4个以原油为碳源的未经任何改造的复合菌种及其营养剂类型和浓度。利用地层原油对菌种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项目有 :①菌种代谢性能 ,包括产气、产酸和表面活性剂 ;②原油粘度和组分变化 ;③模拟油藏条件 ,利用人造岩心进行菌液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室内实验结果编制了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方案 (在 4个井组分 3个段塞注入菌液 3 0 0m3 ) ,方案于 1 997年 5月至 7月实施。方案实施后 1 8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 :菌浓度较试验前升高了 1至 2个数量级 ,原油性质得到改善 ,初步取得了增油降水的效果。图 3表 3 (冯庆贤摘 )  相似文献   
7.
港西油田北3区块本源微生物驱油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港西油田北3区块油藏物理化学条件、地层水中微生物种群的组成、硫酸盐还原作用和产甲烷作用的速率,以研究该区块采用本源微生物驱油的潜力.结果表明,港西油田北3区块含有多种微生物群落,包括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烃氧化菌,利用糖产生气体、酸、溶剂和生物聚合物的厌氧发酵菌和产生甲烷的产甲烷菌.通过本源菌作用原油前后的红外光谱结果分析,原油中芳烃结构变化明显.综合微生物学、油藏条件研究结果,通过激活地层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本源微生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该区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激活地层本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层微生物地化活动的活化作用为基础的提高石油采收率生物技术,在大港孔店油田做了先导性试验(2001~2004年)。微生物的活化作用是通过注水井循环导入充气水和补充含N,P的矿物盐而获得的。这项生物技术的使用引起地层微生物的活化,这个活化首先是在注水井的近井底区域,接着是在沿着水动力学方向一致的区域进行。第一阶段,需氧烃降解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导致地层水碳酸氢盐和乙酸盐含量的增加;第二阶段,在缺氧区域甲烷产生菌被激活。本源MEOR先导性试验表明,地层水中的微生物指标与生产井的产量有关,通过试验多采出16000余吨原油。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模拟大港油田官69断块油藏条件下,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块修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在孔隙级别考察了微生物驱油机理。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800μm,最小直径为8μm,渗透率0.3-0.6μm^2。由实验观测得到该菌液的驱油机理如下:①乳化、携带并启动剩余油;②剥离油膜;③不动生物气的Jamin效应导致液流转向,可动生物气泡与粘附的细小油滴一起流动。在非均质透明薄板夹砂模型上进行菌液驱油,观察到显著的重力作用(菌液下移,气体上移)。  相似文献   
10.
嗜热采油微生物菌种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油藏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官69断块油藏温度(73℃),开发出了一种可在地层条件下生长、代谢和改善原油性质的嗜热菌种NG80。室内油藏温度下对菌种的评价结果为:可代谢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有机酸(乙酸)和气体等产物;岩心菌液驱油较水驱提高采收率5.6%(OOIP)。矿场应用单井微生物处理结果表明,菌浓升高近2个数量级,已增油306t,蜡和胶质的含量下降,说明菌种适应地层条件,且具有增殖和增采效果。本文介绍了嗜热菌的开发路线、菌种特征和菌种的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