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病理科日常外检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内镜活检及穿刺活检小标本,由于其体积小,形状不规则,为使组织在制片过程中易于识别,醒目、便捷的预染方法对于小组织的辨认非常重要。目前常规取材时采用的伊红染色法经过脱水处理后经常出现着色不深甚至完全不着色现象,在标本后续制作过程中容易发生组织丢失、与其他组织碎屑相混淆、切片不全或过切等现象。作者通过反复摸索比较,发现Lillie-Mayer苏木精染色的小组织着色鲜明而均匀,不易褪色,缩短了制片时间,提高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19例正常尿路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K20和CD10染色分布模式和强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10与CK20的阳性率分别为51.4%和54.4%,两者的染色分布和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K20的染色分布模式在尿路上皮乳头状瘤(urothelial papilloma,UP)和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on-invasiv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NIPUC)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0与CK20的染色强度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P、低度恶性潜能未定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a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与NIPUC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达74.3%,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4.9%。结论 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极其相似,联合使用明显提高阳性率;对鉴别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表浅病变的类型以及该类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骨髓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判断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骨髓组织细胞种类多和组织学形态丰富,部分病例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2])。骨髓组织质地较硬,需脱钙后才能进行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染色~([3])。其中最常用的酸类脱钙液易造成组织细胞表面抗原破坏或丢失,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EDTA的脱钙作用优于酸性脱钙液~([5]),但脱钙速度慢、脱钙后组织会稍微变硬~([6])。本实验通过比较改良EDTA脱钙液脱钙骨髓与混合酸脱钙液脱钙及不脱钙骨髓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鉴别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本院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63例,其中纤维腺瘤36例,叶状肿瘤27例.比较两者的肿瘤边界、间质细胞密度、间质过度生长、间质细胞异型性、间质细胞分布、核分裂数、脂肪细胞、叶状结构、上皮增生、假血管瘤样增生等10项病理特征和年龄、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是否多发4项临床特征.结果 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1项临床指标和10项形态学指标,包括年龄(37.5±2.2)、(27.2±1.8)岁、肿瘤边界不清(100%、2.8%)、间质分布不均(100%、5.6%)、间质细胞中重度异型性(48.1%、0%)、中重度间质细胞密度(55.6%、0%)、间质细胞过度生长(70.3%、5.6%)、核分裂数>2个/10HPF (48.1%、0%)、脂肪细胞(85.2%、22.2%)、假血管瘤样增生(77.8%、8.33%)、叶状结构(85.2%、45.7%)、中重度上皮增生(63.0%、19.4%)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肿瘤边界和间质分布情况是鉴别良性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最简单实用的指标,间质细胞密度、异型性、过度生长情况、核分裂数在鉴别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时有意义.年龄大,出现脂肪细胞,中重度上皮增生和出现假血管瘤样增生对诊断PT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Membralin(C19orf6)是一种不同物种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其蛋白在人类浆液性卵巢癌、直肠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membralin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记。本文就目前对membralin在不同物种中的基因定位、结构及其作用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Kimura病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37年由中国金显宅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其后日本学者木村哲二将其描述为伴有肉芽肿形成的淋巴组织增生,直到1959年Lizuka直接将此病命名为Kimura病。该病临床多表现为皮下肿块伴区域淋巴结肿大,而笔者最近遇到2例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脊索样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CM)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M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CM中女性占多数(女:男=11:4),年龄1 5~7 1岁,平均4 7.4岁。主要发生部位为额顶叶凸面、蝶骨嵴。以头痛、视力模糊、肢体乏力、面部感觉异常和言语含糊等为主要表现就诊。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典型脑膜瘤特征,如界限清楚、脑膜尾征以及粘液成分引起的高低混杂信号等。组织病理学除表现典型脑膜瘤外,见不同比例(20%~100%)的脊索样成分,即嗜碱性的黏液背景中肿瘤细胞呈条索状、筛网状、假菊型团样或巢团状排列,细胞呈上皮样或胖梭形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含脂滴样空泡。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imentin、EMA、PR及PAS阳性,S-100、CK和D2-40局灶阳性,GFAP阴性,K i-6 7增殖指数1%~1 0%,平均3%。1 3例行全切手术,其中1例术后辅助放疗,另外2例行次全切除。随访时间1~120月不等,结果显示2例肿物次全切除者术后复发,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CM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症状多样。影像学对具有典型影像特征的脑膜瘤有提示作用,反之易误诊,诊断及鉴别诊断依赖镜下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肿瘤切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次全切除患者建议术后进一步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ena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及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制作模拟胃癌侵袭转移过程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ena蛋白的表达。PCR-LDR技术检测Mena基因5个SNPs位点多态性并行测序验证。  结果  胃腺癌中Mena表达上调,肠型与混合型胃癌高于弥漫型,并与胃癌侵袭转移负相关,Mena高表达者预后好。Mena基因SNP位点rs3795443的188例对照组等位基因A、G的频率分别为91.0% 和9.0%,胃癌病例组等位基因A、G的频率为82.4% 和17.6%;AA、A/G和GG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81.9%、18.1%和0,而在病例组为68.35%、28.09% 和3.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1489,95%CI:1.4607~3.1613,P < 0.01)。5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胃癌术后生存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胃癌Mena表达升高,组织学类型的维持以及侵袭转移与其表达密切相关,高表达者预后好。Mena SNP rs3795443位点携带等位基因G的GG和A/G基因型个体的胃癌患病风险提高,提示检测该位点基因型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