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目的: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复苏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传代培养后,采用直接悬浮培养法使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用含10-3,10-4,10-5,10-6mol/L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结果与结论:维生素C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4mol/L,有(57.00±3.20)%的拟胚体出现搏动,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对照组(5.13%±0.55)%(P<0.01)。诱导而来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以及α-actin。提示最佳的维生素C诱导分化条件能够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其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2.
魏新伟  杨勇杰  刘飞 《医学信息》2008,21(2):176-178
目的观察长托宁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酒精中毒合并中、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按中、重度及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以长托宁+氯解磷定+纳洛酮为主的新型治疗方法作为治疗组,以阿托品+氯解磷定+纳洛酮为主的传统治疗法作为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住院天数、症状消失时间、反跳率、死亡率、治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托宁在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合并酒精中毒方面比阿托品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 目的: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 方法:复苏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传代培养后,采用直接悬浮培养法使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用含10-3,10-4,10-5,10-6 mol/L 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 结果与结论:维生素C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4 mol/L,有(57.00±3.20)%的拟胚体出现搏动,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对照组(5.13%±0.55)%(P < 0.01)。诱导而来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以及α-actin。提示最佳的维生素C诱导分化条件能够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其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安阳市人民医院的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两组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实验(6MWT)以及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LVEDD、IVST、LVM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3个月、6个月观察组LVED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IVST、LVM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6MWT、LVEF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6MWT、LVE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为8.77%,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n=36﹚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n=31﹚降压治疗,治疗前、后监测两组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种方案对血压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12周的24 h平均收缩压(SBP﹚、白昼SBP、夜间SBP、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白昼SBP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2周后氨氯地平组的24 h SBP、白昼SBP和夜间SBP均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P<0.05﹚。治疗12周后氨氯地平组的24 h SBPV及白昼SBPV均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P<0.01﹚。两组血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能有效控制老年人高血压,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6.
以偏瘫伴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低血糖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突发性偏瘫及意识障碍是急诊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接诊医生遇到此类病人首先第一印象诊断会考虑为脑卒中,由于CT头颅扫描对脑梗死病灶24小时内不能显影,如果接诊医生不能考虑  相似文献   
7.
经腹全胃切除术是腹部外科较大的手术,尤其是联合一期多脏器切除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对机体生理扰乱和侵袭面广,并有一定的手术危险性,故一般仅限于胃贲门部和胃底部、胃体部癌肿以及残胃癌等.由于经腹全胃切除术后食管与空肠、十二指肠吻合,空肠、十二指肠代替胃功能,所以术后不置胃管.现对98例经腹全胃切除术病人不置胃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目的: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复苏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传代培养后,采用直接悬浮培养法使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用含10-3,10-4,10-5,10-6mol/L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结果与结论:维生素C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4mol/L,有(57.00±3.20)%的拟胚体出现搏动,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对照组(5.13%±0.55)%(P〈0.01)。诱导而来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以及α-actin。提示最佳的维生素C诱导分化条件能够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其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最具前景的一种方法,但其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脏节律产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ICR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急性心肌梗死+诱导多能干细胞组,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移植诱导多能干细胞5 min、1周、2周、3周后,应用BL-420生物机能系统检测各组小鼠体表心电图肢体Ⅱ导联心律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并应用Image Proplus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比较,移植2,3周时急性心肌梗死+诱导多能干细胞组小鼠体表心电图Ⅱ导联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减少,梗死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明显增加(P < 0.05),前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2周后可明显减少梗死后小鼠室性早搏发生率,进而改善心肌组织的电活动并增强其电位稳定性,可使小鼠梗死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增加,而成纤维细胞移植的小鼠中则未出现此现象。  相似文献   
10.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 目的: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 方法:复苏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传代培养后,采用直接悬浮培养法使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用含10-3,10-4,10-5,10-6 mol/L 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 结果与结论:维生素C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4 mol/L,有(57.00±3.20)%的拟胚体出现搏动,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对照组(5.13%±0.55)%(P < 0.01)。诱导而来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以及α-actin。提示最佳的维生素C诱导分化条件能够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其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