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巢老人俱乐部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社区门诊高血压空巢老人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参加空巢老人俱乐部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参加空巢老人俱乐部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后6、12个月,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干预前(P 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较干预前低(P 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干预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 0. 05)。结论:空巢老人俱乐部可缓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对患者血压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不断延伸,家庭静脉输液这种既方便社区居民需求,又能延续医院护理治疗的手段越来越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我院翠花社区站自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接出诊到家进行静脉输液共计1179人次,其中静脉滴注灯盏细辛15例,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患者1例。现将病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和安慰剂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8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和认知行为结合、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主观和客观(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指标。结果:治疗开始后第8天,药物组和结合组的主观记录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0分钟和27分钟,睡眠效率80%和82%,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81分钟和356分钟,睡眠状况显著改善,效果好于认知行为组。经8周疗程治疗结束时,认知行为组上述睡眠3项指标好于治疗前,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8个月时,认知行为组PSG记录睡眠潜伏期26分钟,睡眠效率84%,睡眠总时间378分钟,睡眠状态好于药物组和结合组,后两组较治疗刚结束时睡眠指标变差,药物组睡眠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结论:药物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效果好,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主观和客观(PSG记录)证明的长期效果,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睡眠心理状态也有改善。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结合治疗远期效果不如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4.
短睡眠者与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和心理活动差别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短睡眠者,失眠症患者和睡眠正常者的睡眠生理及心理活动特点,并对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三组对试选用MMPI人格评定,昼间心理生理唤醒实验,人睡前情评定及多导睡眠图整夜睡眠描记。结果:短睡眠组的睡眠潜伏期长于失眠症组,睡眠总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失眠症组无显著差别;但醒起时间,醒觉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分显著低于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无显著性判别,MMPI评定,短睡眠组在疑病,抑郁,癔病及精神衰弱项目分低于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别,社会内向性项目分低于失眠症组和睡眠正常组,轻躁狂项目分高于失眠症组和睡眠正常组,短睡眠组的夜间人睡前焦虑水平低,白天心理生理唤醒值与睡眠生理指标的相关系数低于失眠症组。结论:短睡眠者的睡眠潜伏期长,睡眠总时间短,但睡眠质量好,人格特征,夜间情绪水平接近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关怀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方法应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175例焦虑障碍患者。结果焦虑障碍患者在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5个项目中回答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所占的比例为12.6%~28.6%,有时这样的比例为40.0%~44.6%。55.4%家庭被评定为中度和重度障碍,其中重度障碍达18.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与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P量表分及E量表分有关(F=8.138,P<0.01)。其中,E分最为重要,年龄次之,P分第三,文化程度最小。结论 55.4%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存在中重度障碍,而且精神质弱,外向、年龄大和学历高的患者家庭功能良好。提示通过矫正患者的不良认知、应对方式等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改善其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6.
睡眠知觉障碍者的睡眠生理及其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睡眠知觉障碍者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正常者的睡眠生理、睡眠感觉和人格差异。 方法:于2003-01/2004-01选择到北京市第二医院睡眠障碍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睡眠知觉障碍者12例,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脑力和体力)为参照配对,选择12例原发性失眠症门诊患者和12例睡眠正常者,构成3组观察对象。用夜间多导睡眠图检测观察对象的客观睡眠指标,记录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醒觉时间和睡眠结构。同时让观察对象回忆自己昨晚大约用多长时间入睡,总共睡眠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和主观睡眠总时间的判断,以作为主观睡眠指标。白天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测量,评估观察对象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性度、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性共10个临床量表因子分。 结果:3组观察对象都完成了实验调查的全部过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知觉障碍者的客观睡眠指标中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醒觉时间和睡眠结构与睡眠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知觉障碍者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总时削与客观多导睡眠记录差值很大,显著大于睡眠正常者和原发性失眠症患者(P〈0.05)。②睡眠知觉障碍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的精神病态和轻躁狂因子分显著高于原发性失眠症和睡眠正常者(P〈0.01)。 结论:睡眠知觉障碍者的客观睡眠状态与睡眠正常者基本相同,主观睡眠与睡眠正常者和原发性失眠症比较存在很大异常。睡眠知觉障碍者的人格特征既有别于睡眠正常者也不同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并可能对其异常的主观睡眠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脑波同步化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脑波同步化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94例门诊求治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脑波同步化治疗,对照组接受渐进性放松治疗,用PSQI自评睡眠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睡眠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个性神经活动类型,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脑波同步化治疗治疗睡眠改善效果明显于渐进性放松治疗,脑波同步化治疗对个性内倾患者、情绪焦虑中低度水平患者效果较好,实验组内PSQI下降分数与患者E分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睡眠知觉障碍者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正常者的睡眠生理、睡眠感觉和人格差异。方法:于2003-01/2004-01选择到北京市第二医院睡眠障碍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睡眠知觉障碍者12例,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脑力和体力)为参照配对,选择12例原发性失眠症门诊患者和12例睡眠正常者,构成3组观察对象。用夜间多导睡眠图检测观察对象的客观睡眠指标,记录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醒觉时间和睡眠结构。同时让观察对象回忆自己昨晚大约用多长时间入睡,总共睡眠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和主观睡眠总时间的判断,以作为主观睡眠指标。白天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测量,评估观察对象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性度、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性共10个临床量表因子分。结果:3组观察对象都完成了实验调查的全部过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知觉障碍者的客观睡眠指标中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醒觉时间和睡眠结构与睡眠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知觉障碍者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总时间与客观多导睡眠记录差值很大,显著大于睡眠正常者和原发性失眠症患者(P<0.05)。②睡眠知觉障碍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的精神病态和轻躁狂因子分显著高于原发性失眠症和睡眠正常者(P<0.01)。结论:睡眠知觉障碍者的客观睡眠状态与睡眠正常者基本相同,主观睡眠与睡眠正常者和原发性失眠症比较存在很大异常。睡眠知觉障碍者的人格特征既有别于睡眠正常者也不同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并可能对其异常的主观睡眠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取向小组干预对空巢老人非理性信念的影响。方法组建认知行为取向小组对62名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非理性信念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空巢老年人的非理性信念总分、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及绝对化要求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或P0.05)。结论认知行为取向小组干预能帮助空巢老人纠正非理性信念,更好地管理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组心理干预对空巢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81例空巢老年人进行小组心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干预前8.65%的空巢老年人有焦虑情绪,抑郁检出率为21.00%.干预后空巢老年人无焦虑检出,抑郁检出率为14.82%,干预前后焦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巢老年人的抑郁、焦虑情绪常见,小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