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易感性及其认知功能与ApoE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1例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作研究,以90例正常人作对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s)技术测定所研究对象的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与ApoE基因含等位基因ε3的基因型呈负关联,与等位基因ε2呈正关联,而认知功能与ApoE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均无关联.结论:ApoE基因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含等位基因ε3的基因型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保护因子,等位基因ε2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子,而ApoE基因在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利培酮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与其代谢酶细胞色素P4 5 0 2D6 (cytochromeP4 5 02D6 ,CYP2D6 )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 88例符合CCMD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 96例健康对照者作病例 -对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 8周 ,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osi tiveandnegativesymptomscale ,PANSS)评分评价利培酮疗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对CYP2D6exonⅠ的C188T位点突变进行检测 ,分析利培酮临床效应与其主要代谢酶CYP2D6 /C188T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上海地区人群的CYP2D6 /C188T突变率(弱代谢型 )为 36 .3% ,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1.15 ,df=2 ,P >0 .0 5 ) ,两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78,df=1,P >0 .0 5 )。进行性别及有否家族史分组后分析 ,亦无差异存在 ,且CYP2D6 /C188T突变与利培酮临床效应之间并无相关性 (χ2 =1.12 ,df=2 ;χ2 =0 .0 3,df=1,P >0 .0 5 )。结论 未发现中国人CYP2D6 /C188T多态性与利培酮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同强迫症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定120例强迫症(OCD)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因型;根据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将强迫症划分亚型。结果: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与健康对照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强迫行为组与强迫思想组的COMT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G/A基因型多见于强迫行为组。结论:COMT基因多态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病没有直接的作用,但G/A基因型可能对症状是否表现为强迫动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工作旨在检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中G7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探讨G72基因的表达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关系。 方法 工作在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4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中进行,在新鲜外周血样本中抽提总RNA,反转录成cDNA,基因表达量的检测在ABI Prism7900HT型序列监测系统上进行,采用TaqMan的方法对患者及对照组样本的mRNA进行定量,采集的荧光数据经SDS2.1软件自动处理,每个样本作三次平行检测,取平均值作为该样本的最终定量。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组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调用本实验室G7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SNP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联性。结果 1.检测得到G72基因在对照组中的表达量为0.0586±0.0114amol/ng cDNA,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的表达量为0.0498±0.0121amol/ng cDNA。2.经显著性检验, G7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例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2,df138,P=0.609,95%CI:-4.258~2.506。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rs947267位置上的SNP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无相关,F=0.355,df2,χ2=0.703;而rs2181953位置上的SNP与G72基因表达水平相关联,F=6.275,df2,χ2=0.004。A/A基因型的患者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G72基因的表达量总体上较正常人并无显著变化,但rs2181953位置上的基因型会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中α1抗糜蛋白酶(AACT)基因、早老素1(PS1)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相关情况。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在123例患者和140例正常人中观察AACT信号肽和PS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AD患者与PS1基因等位基因1正关联,与等位基因2和基因型2/2负关联,但与1/1基因型无关;2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性与AD无关联;3在三种PS1基因型中,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性与AD均无关;4在AACT基因AA、TT基因型中,PS1基因多态性与AD负关联,而TA型中PS1基因与AD无显著相关。结论中国人群中,AD与PS1基因2/2型负关联,而与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性无关;AACT信号肽和PS1基因多态性之间也无明显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基因多态性同强迫症(OCD)的关系.方法采用PCR-AmFLP技术测定96例OCD患者和83例健康对照者(NC)的基因型,并根据OCD患者首次发病年龄进行亚组划分.结果共检测到DRD4基因48 bp可变数目重复序列的5种等位基因和8种基因型,OCD组与NC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发型OCD患者DRD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与N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晚发型患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与N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该组患者中DRD4受体基因与早发型OCD存在关联,3/4基因型可能是早发型OCD的风险因子.早发型和晚发型的OCD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与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汉族人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223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作研究,以162例正常人作对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内切酶酶切技术测定所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 发现精神分裂症与5-HT2a受体基因的基因型A1/A1关联。结论 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基因型A1/A1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外周血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表达与强迫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5例强迫症首次发病患者(强迫症组)与31名健康对照(对照组)外周血COMT基因表达水平;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Ⅱ诊断结构式临床访谈问卷(SCID-Ⅱ)评估强迫症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结果 强迫症组COM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56,P<0.05),下调约32%;无强迫人格患者(15例)与对照组间COMT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而伴强迫人格患者(20例)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伴强迫人格与无强迫人格的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下调14%和56%;COMT表达水平与症状严重度无显著相关(r=0.09,P<0.05).结论 COMT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强迫症发病有关;伴或无强迫人格患者的遗传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5个精神分裂症家系的12个遗传标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5个精神分裂症同胞对家系的12个遗传标志的检测和分析,探索不同染色体上遗传标志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联系。方法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选择5个同胞对精神分裂症家系,采用PCR-RFLP、小卫星和微卫星DNA的Amp- FLP技术,观察12个遗传标志MAOACA、MAOBTG、MAOBI2、DXS7、D6S296、D6S274、D6S470、D6S260、 SCA1、D9S175、DAT1和APOE的分布。结果从各遗传标志的等位基因在家系成员中分布及复等位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未见明显关联现象。结论12个国内、外资料曾表明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的遗传标志,经5个同胞对精神分裂症家系成员中检测和分析,未见明显的连锁和关联。  相似文献   
10.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O基因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性障碍间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将66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以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区分为两组,伴精神病性症状为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不伴为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并采用Amp—FLP技术作了MAOA(CA)n、MAOB(GT)n和MAOB(TG)n三种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性障碍在MAOA(CA)n基因座上的124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MAOB(GT)n基因座上的172bp、178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182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MAOB(TG)n基因座上的199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205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这种减少和增高经Z检验确认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经Woolf法分析后得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呈显著性正关联(RR=3,P〈0.05)。结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正关联,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