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1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识别确认中国汉族人群中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FLOW-SSO对骨髓库样本进行常规分型,发现一份样本DRB1位点的分型结果为DRB1*09,1109.用PCR-SBT方法对该样本进行确认,发现在外显子2有1个位置与数据库不相符.用组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DRB1*09及DRB1*11基因,对外显子2进行双向测序,发现一个与DRB1*1128序列相近的新等位基因.分析该等位基因与DRB1*1128序列的差异.用EB病毒感染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该等位基因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结果 该等位基因与DRB1*1128相比在外显子2有1个碱基的改变,碱基189A→G,导致密码子34 Q (CAA)→Q(CAG),该氨基酸是同义突变.成功建立了该等位基因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结论 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LA-DRB1等位基因,该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注册号为FJ870104,已于2009年4月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DRB1*112802(上报编号HWS1000628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前S1(preS1)蛋白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分别从正常健康人(10例,对照组1)、preS1蛋白阴性CHB患者(10例,对照组2)和preS1蛋白阳性CHB患者(10例,实验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o),然后将Mo与GM-CSF,IL-4体外培养12d,并于培养第6d加入IFN-γ共同培养,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 p40+p70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reS1蛋白阳性CHB患者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 p40+p70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而与preS1蛋白阴性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的免疫功能低下;在CHB患者HBV持续感染时期,其外周血DC的功能状态与PreS1阳性与否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HLA复合体是极其复杂的遗传系统,对其多态性的研究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群体遗传学、移植免疫、疾病相关等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的:了解HLA-Cw,-DQB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在深圳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样本基因型的统计学分析,于2007-01/2008-06深圳市血液中心免疫遗传研究室完成。 材料:样本来自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深圳地区志愿捐献者,使用EDTA-K2抗凝管采集外周血。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测定方法对深圳地区226名无关供者HLA-Cw,-DQB1基因座的2,3外显子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采用x2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样本HLA-Cw,-DQB1基因座的基因型。 结果:226个样本中共检测到25个Cw等位基因。其中Cw*0102,Cw*0702的频率最高(0.1881),其他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依次为Cw*0304,Cw*0302,Cw*0401及Cw*0801,Cw*0303,Cw*0602。该位点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经χ2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x2=116.00,u=1.78, ν=91,P > 0.05)。226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7个DQB1等位基因。其中DQB1*0301占绝对优势,其基因频率为0.2124。其他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依次为DQB1*0303,DQB1*0601,DQB1*0502,DQB1*0602,DQB1*0302,DQB1*0401。该位点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经χ2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x2=101.34,u=0.78,ν=91,P > 0.05)。经计算HLA-Cw位点的杂合度为0.887 8,个体识别力为0.976 9,非父排除率为0.773 1,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875 7;HLA-DQB1位点的杂合度为0.889 4,个体识别力为0.976 2,非父排除率为0.753 3,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965 9。 结论:深圳汉族人群HLA-Cw及DQB1基因座是高度杂合、具有较高鉴别力和丰富信息含量的遗传标记,能较好地反映群体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4.
混合脐血成人移植定量监测植入状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定量监测和研究双份异基因脐血用于成人白血病患者移植后两份脐血的植入状态、嵌合体类型、供者细胞相对数量的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 ,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 (STR)位点嵌合体定量检测技术 ,对 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移植两份 (脐血 1有核细胞数为 2 .5× 10 7/kg ,脐血 2有核细胞数为 1.5 3× 10 7/kg)HLA各 1个位点不相合的异基因脐血前后的序列血样进行 9个STR位点的检测 ;利用供、受者之间的差异位点定性判断脐血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 ;而后根据 377XLDNA测序仪上荧光扫描后两供者差异基因检出峰的峰面积计算脐血植入后患者体内两份脐血的细胞相对数量 ,定量分析供体细胞植入程度及演变规律 ;并与采用HLA差异基因对植入状态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移植后 15天两份脐血同时植入 ,植入状态为完全双份供者嵌合体 ,患者体内脐血 1的相对细胞数量占 5 1.3% ,脐血 2占 4 8.7% ;30天时脐血 1嵌合体细胞上升为 70 .0 % ,脐血2嵌合体细胞下降为 30 .0 %。 5 2天时只检测到脐血 1的基因 ,植入状态转为完全单份供者嵌合体 ,有核细胞数少的一份脐血被排斥 ,有核细胞数多的一份长期植入。结论 :荧光标记复合扩增STR嵌合体定量检测可精确地描述两份脐血的植入程度及变化过程 ,为临床脐  相似文献   
5.
背景: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植活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体内各种遗传标记,其在敏感性和有效性方面各不相同,故亟待建立一种鉴别力强、敏感性高、不受性别限制的检测方法。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及受者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样DNA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位点检测情况。设计:观察测量实验。单位: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免疫遗传重点实验室。对象:选择2004-02/2005-12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免疫遗传实验室配型成功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对供受者血样,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平均35岁。接受血缘关系供者移植6例,无关供者移植12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技术,对18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的系列血样及移植前供、受者的血样进行15个STR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观察移植后供者的STR基因在受者体内的植入情况及变化过程,找出最早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时间及完全嵌合体最早出现的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移植前供受者差异基因。②供者STR基因及完全嵌合体最早出现时间。结果:供受者18对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供受者中能区分出彼此差别的平均STR差异位点数为12.4(8~15)个。②患者移植后最早可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平均时间为8(5~14)d,由受者型向完全供者型转化的平均时间为14(9~23)d。植入状态由供受者嵌合型转为完全供者嵌合型。结论:荧光标记复合扩增STR检测方法可精确地描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可为临床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IA)分型数据质控抽枪中发现的错误分型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以提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分型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特异件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SSP) 、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SSOP)及基因测序( sequence based typing,SBT)分型方法,对中华骨髓库按比例随机抽取的7313份已完成HLA-A、B、DRB1基因分型的标本进行复检,使用与所抽检标本原始分型试剂小同的试剂盲检,对结果不符者,采用第3种试剂及其原始分型试剂复检;对于难以确定的结果,采用SBT方法确认。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HLA差错统计。结果质控抽检6期共7313份标本,发现HLA分型结果错误标本数183份,平均错误率为2.50%。HLA基因分型错误率逐年降低,6期错误率分别为8.18%、3.84%、2.85%、1.70%、1.10%、0.84%。HLA-A位点错误率为0.49%,其中漏检现象占A位点错误的61.11%;HLA-B位点错误率为0.85%,其中以同一宽特异性组之间的业型判断错误者居多,占B位点错误的41.94%;HLA-DRB1位点错误率为0.66%;另外,可能由于标本搞错导致的HLA-A、B、DRB1 3个位点分型全错有41例,错误率为0.56%。结论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实验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及工作责任心上的原因,也有分型方法及试剂本身的原因。采用DNA分型技术,使用特异性、重复性好的合格试剂及加强质控监督,有助于提高HLA分型的准确性,并将有助于提高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分型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ELISA法检测献血者HBsAg、抗-HCV室内质控初探161006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李林邹红岩林志艳目前,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筛检,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此法特异性好,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急性白血病(A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人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分布差异.方法 根据1 270例中国北方汉族AL病患者和803例中国北方汉族CML患者的HLA-A、B、DRB1表型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性方法分别计算两个群体的HLA-A、B、DRB1等位基因和单倍型频率,并采用(2检验方法比较其分布差异.结果 两个患者群体中,A位点的A*02、A*03、A*24,B位点的B*37、B*38、B*44、B*45、B*46、B*50、B*51、B*52、B*54、B*60、B*65,DR位点的DRB1*03、DRB1*09、DRB1*10、DRB1*15等位基因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在两个患者群体中有326条A-B单倍型,357条B-DRB1单倍型,1 278条A-B-DRB1单倍型为共有单倍型,其中7.1%(23/326)A-B单倍型,6.2%(22/357)B-DRB1单倍型,4.0%(51/1278)条A-B-DRB1单倍型有统计学差异(x2>3.84,P<0.05).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AL和CML两个患者群体的HLA-A、B、DRB1等位基因和单倍型均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并有其自身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利用孕妇血清进行无创伤性产前胎儿分子遗传信息分析的方法。方法 采集53名11~36孕周的孕妇的血清,利用血清中胎儿DNA,采用”Y-PLEX 6”试剂盒,复合扩增DYS393、DYS19、DYS389 Ⅱ、DYS390、DYS391和DYS385等6个Y-STR位点,PCR产物经基因测序仪电泳检测,用相关软件分析Y-STR基因型。结果 ①29名分娩出生证实为男婴的孕妇,均检测出特异性Y-STR等位基因。检测的6个Y-STR位点,以DYS393位点的检出率最高(29/29);其次是DYS19位点,检出率为62.07%(18/29);再次是DYS390位点,检出率为34.48%(10/29);其余的DYS389 Ⅱ、DYS391和DYS385位点的检出率则较低。②24名分娩出生证实为女婴的孕妇,均未检测出特异性Y-STR等位基因。③根据DYS393位点是否检测出特异性等位基因,以及该基因波峰的高度和波峰面积值,鉴定胎儿性别的准确率达100%。④29名妊娠男婴的孕妇的血清样本,检测出的Y-STR等位基因与“丈夫”的相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无创伤性Y-STR分子遗传分析方法,具有多态性丰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提高了无创伤性产前胎儿性别遗传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为解决妊娠男婴的亲子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部分地区献血(浆)者抗-HCV、抗-HGV检测结果综合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地区献血(浆)者抗-HCV、抗-HGV检测结果综合报道陆续收到报道献血(浆)者抗-HCV和抗-HGV初、复检结果的文章,反映了作者调查地区的情况。检测方法均使用ELISA法,试剂来源和结果详见附表1、2。附表1部分地区献血(浆)者抗-HCV检测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