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处于初始阶段的时候,大转子截骨入路被认为是标准的入路方式.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在进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倾向于使用其他手术入路而摒弃了大转子截骨入路.但在某些复杂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大转子截骨的手术入路仍为一种有效方法.正如Charnley所提到的"如果能够保证大转子复位以后3周内愈合,并且不需要限制功能锻炼,那么没有医生会拒绝采用通过大转子截骨的手术入路"[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迟钆增强磁共振软骨成像技术在评估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并评价该技术指标与其他临床和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2009年3月使用延迟钆增强磁共振软骨成像(dGEMRIC)技术对18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共36髋进行检查.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和WOMAC疼痛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骨盆正位X线平片中关节间隙的宽度和外侧中心-边缘角(CE角)的大小.使用SPSS软件分析dGEMRIC指数和关节间隙宽度、发育不良严重程度、疼痛以及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GEMRIC指数与WOM-AC疼痛评分、外侧CE角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关节间隙宽度与上述指标均不相关.同时,dGEMRIC指数在不同严重程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关节间隙宽度不存在这种差异.年龄因素与其他因素均不相关.[结论]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dGEMRIC指数作为衡量早期骨关节炎的检查标准是有效的.dGEMRIC指数与疼痛症状和髋关节发育不良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且不同严重程度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FEMRIC指数也是有统计学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tomosynthesis-shimadzumetalartefactreductiontechnology(T-SMART)断层融合成像( tomosynthesis,TOMOS )、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 )与数字化 X 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DR)显示髋关节假体及其周围结构的能力。方法连续选取进行单侧或双侧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且已行术后 DR、CT 及 TOMOS 三项影像学复查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1.0岁。调阅并分析这20个病例的TOMOS、CT及DR影像资料,由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读片,并进行主观评分,评分标准为:假体周围结构观察清晰,图像评为“优”,记2分;因轻微伪影或受限于图像分辨率等原因,图像清晰度受影响,但基本不影响观察,评为“中”,记1分;因金属伪影大等因素,图像清晰度差,严重影响观察,评为“差”,记0分。评分结果以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TOMOS观察髋臼(含髋关节间隙)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5%,1分40%,0分5%,观察股骨上段假体周围组织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75%,1分25%,0分5%;应用CT观察髋臼(含髋关节间隙)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1分60%,0分35%,观察股骨上段假体周围组织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1分55%,0分40%,TOMOS的评分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应用DR检查观察髋臼(含髋关节间隙)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25%,1分75%,0分0%;观察股骨上段假体周围组织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0%,1分50%,0分0%,DR的评分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7)。结论髋关节假体TOMOS成像质量比CT图像好,又克服了DR不能分层薄层观察的缺点,在髋关节假体复查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周围的局部组织不良反应(ALTRs)主要与钴离子相关,尤其多见于金对金摩擦界面.使用钴铬钼材料的人工髋关节均可能出现钴离子释放,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关注.目的:对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术前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完成的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血清金属钴、铬、钛离子浓度与假体周围组织中坏死、组织细胞增生及淋巴细胞聚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18例。男、女各9例;平均年龄59岁(43~73岁);右髋11例,左髋7例。其中6例假体为金属对金属界面,12例假体为金属对聚乙烯界面。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清钴、铬、钛离子浓度检测并采集术中假体周围组织标本。对假体周围组织的坏死、组织细胞增生及金属颗粒数量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应用牛津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相关病变(Oxford-ALVAL)评分系统对血管周淋巴细胞聚集进行分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对血清钴、铬、钛离子浓度与假体周围组织中金属颗粒数量、坏死程度、组织细胞增生及淋巴细胞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清中金属离子浓度铬(6.53±11.95)μg/L,钴(4.94±5.27)μg/L,钛(119.41±40.51)μg/L。假体周围组织坏死1级、2级各1例,3级3例,4级13例;组织细胞增生0级1例,1级2例,2级7例,3级7例,4级1例;淋巴细胞聚集0级1例,1级11例,2级5例,3级1例;金属颗粒数量0级1例,1级2例,2级5例,3级4例,4级6例。假体周围组织中的金属颗粒数量与血清铬、钴、钛离子浓度相关(P=0.042、0.038、0.004),与组织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聚集相关(P=0.004、0.002)。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组织中金属颗粒可能导致组织细胞增生,其致敏性可能引起血管周淋巴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6.
二、大转子截骨的固定方式 大转子截骨进行固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医生采用了不同的固定方法来处理大转子截骨.但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大转子截骨后仍然存在一定的截骨不愈合率和移位率.选择合理的固定方法一定要对于大转子的受力情况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处于初始阶段的时候,大转子截骨入路被认为是标准的入路方式.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在进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倾向于使用其他手术入路而摒弃了大转子截骨入路.但在某些复杂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大转子截骨的手术入路仍为一种有效方法.正如Charnley所提到的"如果能够保证大转子复位以后3周内愈合,并且不需要限制功能锻炼,那么没有医生会拒绝采用通过大转子截骨的手术入路"[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10至2015-08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历资料,实验组在术前静脉给予氨甲环酸1 g,单侧手术结束后分别在关节腔内局部给3 g氨甲环酸,共计24例;选取术中及术后均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病历资料为对照组,共计24例,与实验组对照分析。分析术后引流量、血常规、有无输血、输血量,以及有无症状性静脉栓塞。结果 氨甲环酸实验组术后总引流量(355.4 ml)、总失血量(1894.1 ml),隐性失血量(1538.7 ml)、 总输血量360 ml、输血率(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术中失血量(954.2 ml)、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95 g/L)、出院前血小板计数(157.8×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静脉及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10月- 2006年10月所收治的42例患有严重踝关节骨关节炎并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并按照Kofoed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分;同时根据Mayo踝关节置换的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根据Kofoed评分标准,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都明显优于术前(P<0.05),优良率为90% (28/31);而根据Mayo踝关节置换的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7% (27/31).结论 人工全踝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为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髌骨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及其对髌骨置换手术操作与髌骨假体设计的指导作用。方法 募集膝关节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国人60名,男32名,女28名;年龄18~54岁,平均33.7岁。随机选择左侧或右侧行膝关节伸直位CT扫描,扫描范围从胫骨近端二分之一至股骨远端二分之一。扫描图像应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重建后分别生成髌骨的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按性别分组分别测量及计算髌骨的高度、宽度、厚度,髌骨嵴的位置,高宽比及模拟髌骨置换手术中髌骨切骨后的剩余骨量厚度。结果 男性髌骨的高度、宽度、厚度及模拟髌骨切骨后的剩余骨量厚度分别为(31.95±2.77) mm、(45.02±2.70) mm、(22.38±1.63) mm、(13.18±1.62) mm,女性分别为(28.72±2.17) mm、(39.57±2.57) mm、(19.88±1.36) mm、(11.20±1.20) mm,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髌骨的宽高比为1.42±0.11、髌骨嵴位于髌骨上42.9%偏内侧位置,女性髌骨的宽高比为1.38±0.10、髌骨嵴位于髌骨上42.6%偏内侧位置,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人的髌骨相对小、扁且薄,选择及设计髌骨假体时应考虑人种差异。女性的髌骨较男性尺寸更小,在髌骨置换时尤其应该注意保留一定的髌骨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