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种P_(388)白血病患鼠腹水后第3d,小鼠胸腺哺育细胞内的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酸酶阳性率显著增加,而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则下降。胸腺内胸腺细胞上述3种酶细胞化学反应阳性率均显著增加,但胸腺组织结构未见异常。淋巴结和脾脏亦未见异常变化。接种后第9d,患鼠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均见白血病细胞浸润、出血和细胞变性等病变,正常结构被破坏,其中淋巴细胞3种酶细胞化学反应的阳性率均显著增加。此时很难从胸腺分离出胸腺哺育细胞。本文结果提示,胸腺和胸腺哺育细胞与这种白血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共观察健康新生儿109例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活性,其中生后1天77例,生后30天32例。对两组新生儿淋巴细胞ANAE总阳性率及各活性类型阳性率作了比较,前者无显著性差异;后者表现为点状颗粒型生后30天组低于生后1天组,散在颗粒型生后30天组高于生后1天组。讨论了两组活性类型的变化,并比较了两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ANAE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P_(388)白血病小鼠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的超微结构,发现接种P_(388)白血病细胞3d后的患鼠TNC胞质内高尔基氏器,粗面内质网均较正常鼠发达,线粒体大重增加,囊泡也较丰富,在一些囊泡内可见C型病毒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接种P_(388)白血病细胞3d后的(C_(57)×DBA/2)F_1小鼠TNC分泌功能增强,同时也是白血病病毒出现的最早场所。  相似文献   
5.
1980年,Wekerle等首先从小鼠胸腺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悬液中,分离出一种体积较大并具有Ia抗原的上皮细胞,胞质中既有张力原纤维,又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构成淋巴上皮细胞复合体。因发现此细胞为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重要微环境,又称为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我们按本室改良的Wekerle等TNC分离法,取BALB/C  相似文献   
6.
作者检测了431例南京地区人体发育各阶段(生后1天—90岁)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分类百分率。结果:白细胞总数1天组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组最低。淋巴细胞总数30天组显著高于1天组,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老年组最低。中性粒细胞1天组最高,30天组显著下降;以后呈波浪状增加。淋巴细胞1天组最低,30天组最高;以后呈波浪状下降。嗜酸和嗜硷性粒细胞在儿童期  相似文献   
7.
8.
9.
本实验通过对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较简便地对胸腺组织内的胸腺哺育细胞进行了观察,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成功地标记了胸淋哺育细胞内的精氨酸加压素和催产素,提示胸腺哺育细胞是胸腺内含有某些肽类激素的淋巴—上皮细胞复合体,它的存在为 T 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提供了独立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作者研究了443名人体各发育阶段(生后1天~90岁)外周血淋巴细胞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反应类型的变化,以探讨免疫功能与发育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ANAE的总阳性率青车期最高,中、老年期显著下降。反应类型的变化,圆点状颗粒型淋巴细胞以1天和3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