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对两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眼科临床检查发现在这两个家系中只有先证者1人出现视力障碍,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和17岁。对这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没有发现mtDNA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而发现了与LHON相关的ND4G11196A同质性突变位点的存在,在167名正常对照只发现1例G11696A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两个家系呈现独特的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体型D4。不完全外显率和正常对照频率(1/167)表明G11696A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LHON的发生,说明其它因素在这两个LHON家系的表型表达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在这些家系mtDNA中缺乏影响重要功能突变位点的存在,排除了线粒体背景对LHON临床表型的影响。因此,核修饰基因、环境因素可能对两个中国G11696A突变家系的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常导致患者双侧中心视力下降,其基因突变频谱并不完全清楚. 目的 筛查中国人群LHON线粒体ND1基因的突变位点并明确其突变频谱.方法 经温州医学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收集临床诊断为LHON患者894例和正常对照者134名,抽取受检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受检者线粒体N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修正的线粒体剑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筛查突变位点并分析其突变频率.结果 本研究在894例LHON患者的ND1基因中发现了7个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G3316A、T3394C、G3460A、C3497T、G3635A、G3733A、T4216C,携带这7个位点的患者共100例,占11.19%,其中与3个原发性突变位点共存者29例(3.24%).这几个突变位点在病例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7%、2.23%、1.45%、3.80%、0.67%、0.11%、0.34%,其中G3316A、T3394C、C3497T、T4216C在正常对照者中也可检测到,分布频率分别为4.48%、2.99%、4.48%和1.49%,经分析在LHON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26,P=0.336;x2=0.052,P=0.820;x2=0.142,P=0.707;P=0.129),而其他一些在欧美人群中报道的位点,如G3376A、G3496T、G3700A、A4136G、T4160C、C4171A在中国LHON人群中并未发现. 结论 线粒体ND1基因是中国人群LHON的一个突变热点区域,约11.19%的中国LHON患者与ND1基因突变有关.G3635A、G3733A为中国人群中少见的致病突变位点,而G3316A、T3394C、C3497T、T4216C本身并不足以致病,但可能对LHON外显率和表型的表达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r2)敲除小鼠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含量和视网膜电生理,明 确Vipr2敲除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利用RT-PCR检测血管活性肠肽(Vip)、Vipr2 在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眼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Vipr2敲 除(Vipr2-KO)小鼠,然后在4周龄时检测Vipr2-KO和Vipr2野生型(Vipr2-WT)小鼠视网膜中DA等 神经递质含量及视网膜电生理功能。Vipr2-KO小鼠与Vipr2-WT小鼠DA等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独 立样本t检验,而2种小鼠视网膜电生理数据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Vip和Vipr2 mRNA在小鼠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细胞、角膜和巩膜中均有表达;在虹膜和晶状体中Vipr2 呈低表达,未检测到Vip表达。与Vipr2-WT小鼠相比,Vipr2-KO小鼠表现为近视(t=2.51,P=0.017), 视网膜DA、3, 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含量均明显升高(t=3.42,P=0.001; t=2.15,P=0.037;t=3.27,P=0.002),DOPAC/DA比值无变化;而玻璃体液中DA、DOPAC、DOPAC/ DA、HVA、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网膜和玻璃体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 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在Vipr2-KO小鼠与Vipr2-WT小鼠之间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在暗适应不同光刺激强度下(-3.699、-2.201、-0.699、0.301、0.799 log cd·s/m2 ),Vipr2- KO小鼠相比Vipr2-WT小鼠,b波振幅明显增加(F=8.65,P=0.015)。结论:Vipr2敲除可引起4周龄 小鼠屈光向近视发展,影响视网膜中DA、DOPAC、HVA合成代谢,并引起视网膜电生理功能异常。 提示Vipr2敲除可能通过影响视网膜功能参与近视形成,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7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7个家系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和134例正常健康者进行临床眼科检查.除7个先证者外,还确诊2例LHON患者.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对受检者线粒体DNA全序列进行扩增,双向测序,结果与修正的剑桥参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突变位点.计算突变位点的外显率,分析家系的单体型.结果 7个家系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均未携带ND4 G11778A、ND1 G3460A和ND6 T14484C这3个常见的原发突变位点,但均携有与LHON相关的ND1 T3394C突变位点.134位正常健康者中仅发现4例携带此突变位点.7个家系的ND1 T3394C外显率分别为12.50%、22.22%、16.67%、6.25%、9.09%、11.11%、28.57%.根据本亚线粒体单体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7个家系分别属于东亚线粒体单体型M9、M9、M、D4、M、M9、M9.结论 中国LHON家系中存在ND1 T3394C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的外显率为6.25%~28.57%,表现度不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和恢复期视网膜Pax6 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研究。采用单眼形觉剥夺(MD)建立C57BL/6小鼠近视动物模型和恢复期动物模型,将入选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 4周实验组(12只)、同龄对照组(12只);MD 4周再恢复1周实验组(6只)、同龄对照组(NC,6只)。实验前后分别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检测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小鼠的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RT-PCR检测视网膜 Pax6 mRNA表达水平;用硫化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BSP)检测C57BL/6小鼠视网膜Pax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实验组形觉剥夺眼(MD-T)与对侧眼(MD-C)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小鼠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MD 4周后,MD-T屈光度[(-3.27±0.52)D]与MD-C[(1.13±1.17)D](t=-12.726,P<0.01)、NC[(1.65±1.69)D](t=-6.832,P<0.01)相比明显向近视方向漂移。MD 4周再恢复1周后,实验性近视完全恢复。MD 4周后,MD-T相对定量值(0.495±0.247)相比MD-C(1.011±0.477)(t=-3.16,P<0.05)、NC(1.071±0.401)(t=-2.99,P<0.05)Pax6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恢复1周后Pax6 mRNA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MD 4周后,MD-T Pax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与MD-C、N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形觉剥夺性近视C57BL/6小鼠视网膜Pax6 mRNA表达明显下降,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近视形成可能和Pax6的下降相关,但这一改变可能不是由视网膜Pax6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突变位点,探讨其分子遗传致病机制。方法 3个家系共88名成员纳入本研究。母系成员53名,非母系成员35名。分别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佳能眼底数码彩色照相、Humphrey视野计、俞自萍色觉图、德国罗兰电生理仪对所有成员行视力、眼底、视野、色觉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其中,确诊为LHON 16例,未患LHON 72名。选择135名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温州地区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检测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采用扩增产物片段有重叠的24对引物,检测3个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和基因组突变位点。结果 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对照组受试者均未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分别为东亚单体型N9a3、D4、R11a。先证者线粒体全基因组检测发现,除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外,D-Loop区存在12个变异位点,RNA编码区存在6个变异位点,多肽编码区存在36个变异位点。结论 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存在G3635A突变位点;G3635A突变位点是3个家系的分子遗传致病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病理性近视线粒体DNA替代环(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D-Loop区变异位点或多态性与病理性近视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对127名病理性近视患者和104名正常对照者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双向测序,与修正的剑桥参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变异位点.临床数据处理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变异位点频率差异使用x^2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 在127名病理性近视患者线粒体DNA D-Loop区中发现变异位点168个,3个为新的变异位点,其中有53个变异位点只在病理性近视中出现,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变异位点数目为1270个,平均每名病理性近视患者为10个;T152C在病理性近视中占19.7%(25/127),在正常对照中占31.7% (33/104),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412,P=0.036),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理性近视线粒体D-Loop区为高度变异区域,为一个变异热点区域,线粒体D-Loop区变异位点是否与病理性近视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是一种导致双眼快速的、无痛性的中心视力丧失的母系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发生点突变所致。本文主要介绍LHON原发性、继发性和其它相关位点突变,阐述核修饰基因、mtDNA单倍型及环境因素(吸烟、饮酒等)对LHON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个携带m.3571C>T突变的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3个LHON家系中66名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相关区域进行PCR扩增突变、纯化及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所有受试者和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m.3460G>A、m.11778G>A和m.14484T>C这3个常见的原发突变位点,而3个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均携带m.3497C>T和m.3571C >T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均不携带m.3497C>T和m.3571C>T突变位点.m.3497C>T是已知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结论 m.3497C>T和m.3571C>T突变可能协同增加LHON的发生,考虑为LHON的易感位点.  相似文献   
10.
赵福新 《眼科新进展》2021,(12):1191-1195
眼表存在多种微生物,眼表微生物与眼表疾病(如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的发生发展有关。早期主要通过传统的培养方法来鉴定微生物,但只有极少量的微生物可被培养并检出。宏基因组学可分析眼表所有微生物组成、菌群多样性、代谢特征、毒力因子等,目前其已被广泛应用于眼表疾病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眼表感染性疾病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人们对宏基因组学在眼表感染性疾病应用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