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时梅 《柳州医学》2005,18(1):37-40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乳腺癌的病因是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一个重大突破是1990年Hall.J等用连锁方法发现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随后MiKi.Y等成功地克隆此基因。目前认为BRCAl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的突变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RCA1的发现,被称为癌(抑癌)基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in 1,MUC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8例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18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中MUC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α、PR的表达.结果 (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分别为27.8%、71.4%和80.4%,差异有显著性(P=0.000).(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随着患者绝经的发生、组织学分级、分期的提高和肌层浸润加深,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有增加趋势(P>0.05);ERα、PR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P=0.003,P=0.008),与患者月经状态、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3)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ERα蛋白有的负相关关系,与PR蛋白有部分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常表达率显著升高,并且与ER、PR有相互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雌激素受体α(ERα)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28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AH)和5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组织中E-cadherin、ERα蛋白表达,另设18例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组。结果 1对照组、AH组、EA组组织中Ecadherin蛋白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6%(1/18)、35.7%和60%,ERα阳性率分别为72.2%、53.6%和45.5%,ERα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2EA组中,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肿瘤侵犯肌层相关(P0.05),与患者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ERα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与患者月经状态、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E-cadherin与ER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cadherin和ERα改变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变过程,在E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者可能具有某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时梅  罗宇  任传伟  史琳 《山东医药》2012,52(19):10-12
目的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30份(增生组)、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36份(单纯组)、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50份(不典型组)及Ⅰ型子宫内膜癌55份(内膜癌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MUC1蛋白的表达模式,分析MU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MUC1蛋白在增生组和单纯组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膜顶点和腺体腔源面表达(A模式),在不典型组和内膜癌组表现为整个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表达(A/C模式),P均<0.01;内膜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年龄变化有一定关系(P=0.044),但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678)。结论 MUC1蛋白参与了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在内膜上皮细胞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中表达模式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赵时梅  姚波  严龙  林海兰 《华夏医学》2005,18(3):325-32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与DNA含量和倍体的关系。方法:将3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Feulgen染色,然后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DNA含量和倍体测定。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各病理分级之间的DNA含量和倍体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光镜下病理学分级可和DNA图像分析联合应用,为临床判断患者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3%~1.5%,占全身淋巴瘤1%以下,不向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播散[1].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收集了8例PCNSL,结合文献报道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时梅 《广西医学》2003,25(5):740-743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因此 ,乳腺癌的病因是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一个重大突破是 1990年Hall等〔2〕 用连锁方法发现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随后Miki等〔3〕 成功地克隆此基因。目前认为BRCA1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突变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RCA1的发现 ,被称为癌(抑癌 )基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内外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资料已证实 ,肿瘤细胞DNA非整倍体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标志之一 ,测量和分析细…  相似文献   
8.
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5例PRCC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按WHO(2004)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中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例患者平均53岁,临床无症状或患侧腰痛、无痛血尿。PRCC均具有乳头、乳头/管状结构,衬以单层或假复层瘤细胞。瘤细胞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圆或椭圆、偶见核仁。乳头轴心或间质中均出现泡沫样巨噬细胞和砂粒体。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CK弥漫阳性,5例间质内泡沫样巨噬细胞KP-1阳性。结论 PR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是一独立的疾病单元。该病需与具有乳头结构的肾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后肾腺瘤和乳头状腺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在病理学教学中通过溯因逆向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阿霉素肾病鼠(ANR)肾组织病理损伤及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阿霉素肾病鼠模型,检测阿霉素(ADR)注射前1周、注射后1周、治疗3周后的24h尿蛋白定量(24HUP),显微镜观察ANR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IH)法检测肾组织TGF-β1的表达。结果灯盏花素可显著降低阿霉素鼠24HUP、减轻肾脏病理损伤、抑制肾组织中TGF-β1表达。结论灯盏花素可通过降低阿霉素肾病鼠TGF-β1表达、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等,对阿霉素肾病鼠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