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对大鼠诱发乳腺癌发生、生长的影响。方法4周龄雌性SD大鼠60只,腹腔注射致癌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单剂量25 mg/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n=30),放入静止的跑台不运动,30 min/d;实验组(EX组,n=30)、跑速25 m/min,15%坡度,30 min/d。观察并记录乳腺肿瘤发生的潜伏期、发生率、瘤体的质量及荷瘤数,进行统计分析。造模16周后,处死大鼠对乳腺肿瘤进行病理诊断。结果1平均潜伏期:EX组明显长于CON组〔(102.69±19.21)d vs(89.1±23.4)d,P<0.05〕;2乳腺癌的发生率:EX组明显低于CON组(38.5%vs 72.4%,P<0.05);3平均荷瘤个数:CON组与E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9)个vs(1.3±0.2)个,P>0.05〕;4平均荷瘤质量:CON组与E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9±1.229)g vs(1.175±0.210)g,P<0.05〕;5病理诊断:两组肿瘤均为乳腺导管癌。结论运动可以抑制MNU诱导雌性SD大鼠乳腺癌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开放性骨折清创后,根据创口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结果来指导临床中创口的闭合时机。方法:42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均进行急诊清创,骨折固定。清创后立即行创口分泌物培养。清创后48 h,拟于闭合创口。如果初始培养结果呈阳性,则不闭合创口而再次清创,再次分泌物培养。重复此过程,直到培养物呈阴性后才闭合创口。结果:422例开放性骨折中,长期随访者共346人。总的深部感染率4.3%。GustiloⅡ型骨折深部感染率为4.0%,Ⅲ型骨折,感染率为5.7%。Ⅲ型骨折中亚型的感染率也存在差异,ⅢA型骨折1.8%,ⅢB型10.6%,ⅢC型20%。糖尿病及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需要多次清创,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创口阳性培养后闭合创口并没有增加深部感染风险。结论:与历史对照组相比较,标准化治疗方案深部感染率较低。增加清创次数都必须以降低感染率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弹性髓内钉治疗患儿前臂骨折,评价其对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5年至2011年90例移位的患儿前臂骨折,其中8例开放性骨折,77例双前臂骨折。均采用手法或开放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并随访平均6.6个月。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2.9个月。功能评价优秀或良好76例(84%),并发症包括8例创口相关并发症,1例桡神经浅支麻痹,1例畸形愈合和1例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愈合率与患儿骨折部位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弹性髓内钉技术在儿童前臂骨折中是一种容易使用的,预后良好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iR-490-5p对骨肉瘤细胞生长和运动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设置control组、mimic-NC组、miR-490-5p mimic组、SP1组、mimic+SP1组,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质粒分别或联合转染进入各组骨肉瘤MG63细胞,运用基因预测软件预测靶基因,荧光素实验验证靶向关系,RT-qPCR检测miR-490-5p和SP1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Ki67、PCNA、Bcl-2、Bax、caspase-3、caspase-9、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体内实验设置Control组和miR-490-5p mimic组,分别在裸鼠右后肢腹侧皮下注射0.2 ml骨肉瘤MG63细胞和转染miR-490-5p mimic的骨肉瘤MG63细胞悬液,第30天颈椎脱位法处死裸鼠,电子天平称肿瘤重量,Western blot检测Ki67、Bax、caspase-3、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R-490-5p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低表达,miR-490-5p与SP1在3′UTR区存在结合位点,miR-490-5p直接靶向作用于SP1,且miR-490-5p过表达抑制SP1表达;在体外,miR-490-5p过表达明显降低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速度,下调Ki67、PCNA和Bcl-2表达,上调Bax、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侵袭细胞数目,增宽划痕,降低愈合率,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N-cadherin表达;在体内,miR-490-5p过表达减轻肿瘤重量,降低Ki67、Bax和caspase-3的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结论:miR-490-5p靶向SP1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生长和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行设计的骨水泥加压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运用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治55例患者,其中25例采用我科自行设计髋臼侧骨水泥加压器加压,30例采用常规髋臼加压技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后行髋关节X线检查,并对比分析假体周围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术后在X线片上按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设计组无一例Ⅰ区透光区。常规组有1例Ⅰ区透光区,1例Ⅲ透光区。结论:骨水泥加压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加压灌注技术优势明显,与假体的松动及生成率相关。  相似文献   
6.
针对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不重视安全生产,思想上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施工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施工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制定不完善,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应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生产安全;施工企业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开展施工事后总结工作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本组病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陈旧性髋关节脱位骨折等 72例 ,平均随访 4 .1年。结果 按 Harris评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82 .7分 ,全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 88.4分。伤口感染 1例 ,假体下沉患肢短缩 2例 ,明显深静脉血栓 2例 ,骨化性肌炎 1例。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多种髋关节疾患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治愈率高等特点 ,但更应该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只有充分术前准备 ,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和术后及时正确指导病员康复锻炼 ,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彭远立  邹宏  蒲超  王甸平  蒲劲松  王辉 《四川医学》2002,23(11):1168-117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膝关节镜对术前诊断为骨关节炎的36例(42膝)进行探查,视病变情况进行镜下清理术。平均随访26个月。结果:按Ogilive-Harris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标准,本组I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6例;按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价,I级6个月-1年,1-2年,2年以上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1.7%,83.3%,75%;Ⅱ级分别为88.9%,83.4%,72.3%;Ⅲ级分别为33.3%,33.3%,16.7%。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对膝关节早、中期骨关节炎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临床上往往通过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钛网:是由钛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及界面稳定性,在结核导致的骨缺损部位置入后,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椎间隙及生理曲度。钛网中包裹的颗粒骨可通过网孔与置入部位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ORCID: 0000-0002-1584-1334(尹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